皮肤病-己亥.针灸篇8.【大肠经之曲池、手三里穴,主治上半身皮肤痒】
09
—
大肠经之曲池、手三里穴,主治上半身皮肤痒、肩膀痛、落枕
接下来讲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都从曲池往回头找。曲池是人身上的大穴。

将手肘弯起来,曲池一定是拱手取,在这个纹头与肘骨中间,不能下太靠近手骨,要过来一点,不然会很痛。

直针进去,就是大肠经的合穴(土)。而曲池的穴性,在大肠经的阴阳五行里属于金,土生金,而合穴是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母穴。所以大肠经的虚症在这补之。什么是大肠经的虚症,肩膀痛 ,痛半年了、痛三四个月了,就是虚症。在曲池下针,本身就有补的效果。

在这倪师教给大家捻转法进行补泻,在这曲池穴不好用迎随①,因为顺逆的迎随很痛。① “迎随”意指逆顺。《说文》:“迎,逢也”,“随,从也。”《辞源》谓“迎”有“迎接、逆、反向”之义,“随”有“跟从、顺从”之义。《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由此可看出,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针刺时可逆其经气以泻其邪,顺其经气以补其正,从而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作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络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这是以针刺得气后,针头逆经行提法称“迎”,针头顺经行按法称“随”,将针头的逆顺与提按相结合为“迎随”。
所以倪师说可以做捻转。捻转不要记,得用心想的,这大肠经的气血是这样从商阳上来的,从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这样子往上来的,刚才说的穴道顺序就是气血的流向。那针下去曲池,感到酸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开始做补泻,可以用捻转法。方向是这样子过去,很快的过去,很慢回来,很快的过去,很慢回来。不要一直过去,一直过去也不好,针会卡在那边。针卡住怎么办,上下一寸各下一针,这样就可以出来。注意:如果硬扯肌肉都会一起缠出来。这就是下针的手法-捻转法。既然要补,补是采阳数(单数),泻是采阴数(双数),通常用补五下,泻六下。 \

捻转法一般用在不方便使用迎随的地方。迎就是逆着它、迎就是气血这样来,逆着扎就是泻;随就是顺着它,就是补。迎随法要用在可以迎随的地方,像二间迎随很痛,那曲池穴迎随也很痛,那就用插提法、捻转法。
曲池穴除了是大肠经的母穴以外,曲池也是上半身,肚脐以上的消炎穴。 所以上半身的皮肤痒 ,因大肠与肺表里,可以下曲池,而合谷是气穴,所以上半身的皮肤痒最好的治疗是合谷和曲池同时下针。因为曲池也有消炎的作用,皮肤痒时,针下去约二十分钟后,病就好了。下针的同时痒也就去掉了。止痒的效果非常快,上半身止痒以合谷和曲池最有名。 曲池用的机会非常多,可治肩膀痛、皮肤痒等等。

曲池穴往下两寸,叫手三里,手三里的另一个名称叫扭伤穴。有人腰扭伤 ,扭伤穴针下去,左右捻捻,叫病人慢慢活动,扭伤就开了。比如说,落枕 或脖子突然不能动了,赶快针手三里。
那如果是自己落枕时:有一种方法----早上起床,发现歪头一边不能动,马上躺回床上去,枕头在这边,人是这样睡的。很多人落枕脖子弯这边,倪师教一个方法,躺过来掉头,让头自然下垂在床沿外,手自然下垂,躺平,三分钟、四分钟,慢慢呼吸,让身体慢慢扭回来,让头慢慢扭回来,当场就好。这个不要教人家,不然生意就跑了:)。
注意:所有的受伤,撞车/打球受伤,高处跌下来等,真正的受伤的是事后处理不当,不是事前,受伤后是因起来太快而受伤。一旦发现自己受伤,要保持那个姿势不要动,让身体去适应那个姿势,再慢慢站起来,就不会受伤。本来没有这个pose,也没有预备这个pose,所以会真正的受伤。所以首先要保持不动,三分钟后慢慢起来,受伤就去掉了。受伤是因为气血还没有习惯,所以说受伤是事后(动作不适当)。
曲池直下连至阳溪穴,往下两寸是手三里;手三里往下一寸上廉;再往下一寸,就是下廉。在阳明经上都可以治疗乳痈、硬块或手臂的问题。治症书上就可以了,不花时间讲了。
待续:己亥.倪海厦《人纪》-针灸篇8.[大肠经之肘髎、臂臑、肩髃,主治中风]
完稿于:己亥年 己巳月 丁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