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三十四

(0)

相关推荐

  • 《一日一书》—— 倪文东 第十二讲

    《一日一书》—— 倪文东 第十二讲

  • 前门九章 | 肖复兴

    热闹的前门大街   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 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 --李健吾 一 作为前门大街的象征,前门楼子(也就是正阳门)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它位于帝京中轴线的地 ...

  • 张虎岗:这些年陪伴我成长的那些书

    文:张虎岗 从我开始看书.购书的记忆开始,大约书已经陪伴我快四十年了. 01 在小学时期,与其说是看书,倒不如说是看故事. 那时最喜欢的是小人书,大约相当于现在孩子喜欢看的漫画书. <三国演义& ...

  • 《我与小人书》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光阴的故事 笨笨口琴 最近游览百度看到很多介绍连环画的文章,多数说的是<三国演义>的故事,从每本连环画绘 ...

  • 购书札记(2021-06-12)

    昨天下午,午睡之后,忽起去新华书店一观的想法,说干就干,三时乘公交车到天桥新华书店.浏览一番,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最后选定一本康震<古诗词81课>带回家. 老伴问我,你不是可以去省新华书店去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二十四

    粮票油票 轧面房隔一个小巷子是菜场的地盘,菜场是后来修的,原来比较简陋.修好后,菜场的主体在路南,路北是办公室.仓库,路就是今天的菜市路. 有一次过年时,镇上发了一些年货券,可以选择茶食.肉.鱼,或者 ...

  • 三厂记忆,三十六

    北面邻居 茅益群家南边是沈金贵家,他家有四五个孩子,最小那个儿子沈刚是我同学,小时候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在普及水门汀之前,家家户户的地面都是泥土的,但夯得比较坚实.印象中沈刚家的地面乌黑发亮,不是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