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55

NO.55
郑德诠的母亲闻讯大惊,慌忙请来高仙芝的妻子,一起前去救人。
然而到了节度使府,两人却发现大门紧闭,只好在门外边哭边喊,让封常清手下留情。
可尽管她们的哭声凄厉得连五十里外的鸡听了都忍不住捂住耳朵潸然泪下,封常清却依然只当没听见,硬是把郑德诠活活打死了。
无奈,高仙芝的乳母和妻子只能写信向出征在外的高仙芝告状。
高仙芝也非常震惊:啊?已经死了吗?怎么会这样?
不过,他知道郑德诠毕竟有“让上级在下属面前丢了面子”的大错在先,因此在回安西见到封常清后,他对此只字没提,而封常清也泰然自若,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之后,又有两名高级将领犯事,被封常清在军前当众击杀。
就这样,在封常清的铁腕治理下,安西军的军纪越来越好,战斗力也越来也强。
而凭借着优异的业绩,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高。
公元752年,他正式被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第二年,他率军征服了原本归附吐蕃的大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一带)。
这是继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后,唐军在中亚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此战在怛罗斯之败后重新确立了唐朝在中亚的领导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封常清也因建此大功,很受李隆基的赏识。
安禄山起兵的时候,他正好入朝述职,来到了李隆基所在的华清宫。
真是想睡觉有人送枕头,李隆基连忙向他询问平叛之策。
新受重用的封常清就如新婚之夜的新郎官一样心情澎湃,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
他慷慨激昂地说:如今天下太平已久,所以百姓一听说叛军就恐惧不安,但形势是会变化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臣请求立刻前往东京(洛阳),开府库,募勇士,然后挥师北渡黄河,相信用不了几天就能斩下逆胡安禄山的头颅,献给陛下!
李隆基闻言大喜,当即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让他去洛阳组织防御。
雷厉风行的封常清一刻也没有耽搁,当天就动身赶往洛阳,短短十余天时间就招募了六万人,随后他下令截断连接黄河北岸到洛阳的河阳桥,严阵以待,准备迎敌。
然而战事还没开始,封常清就有了不祥的预感。
他虽然久经沙场,但数十年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没有离开过西域,对中原的了解就和楼主我对夜总会的了解差不多——只是听说过,却从未深入体验过。
现在真正到了洛阳,他才认识到自己之前的预判太乐观了——他那种“开府库,募勇士”的策略在民风剽悍、人人习战的安西是可行的,而在和平已久、几代人都没见过硝烟的中原,却显得水土不服。
因为他发现,他招募的人虽然不少,却都是乌合之众——有过乞讨经历和诈骗经历的很多,有过战斗经历的却一个都没有;用过伟哥和印度神油的很多,用过真刀真枪的却一个都没有……
显然,要想在几天时间里把这些素人训练成令行禁止、有进无退的具有强大战斗力和严明纪律的正规军,就像要在几天时间内把黄豆做成酱油——根本是不可能的!
想到这里,封常清曾经的冲天豪情,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充满无奈。
是啊,他就是再有本事,也不过是一滴水落入撒哈拉沙漠——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可开工没有回头箭,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