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PPO都要推的“瀑布屏”,要火?

将「雷科技Lite」收藏为我的小程序,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智能手机在差异化上的追求已经进入到了新阶段,眼花缭乱的配色、高调个性的外观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在今天,他们的要求变得更高了。
手机厂商先后对上、下边框动手,压缩边框以提升屏占比。但在考虑可靠性的前提下,上下边框似乎已经“退无可退”,屏占比提升之路也进入到了死胡同之中。
在这个背景下,一种比双曲面屏更加激进的设计便应运而生。手机厂商们不是继续钻研上下边框,而是对左右边框下手进行改进。
OPPO 率先公布了名为“瀑布屏”的智能手机外观设计,其超高的屏占比让沈义人的微博被留言刷爆。同时,爆料博主表示华为 Mate 30 系列也会采用同款设计,甚至 vivo 的 NEX 系列新机,也是如此。
我们尚未搞清楚“瀑布屏”是怎么一回事,它已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行业趋势”。产品和行业出现创新固然是好事,但这项创新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价值?暂时还不好说。

//////////

 小小改变,颜值大升 

我们不得不赞叹供应链那强大的命名能力,“瀑布屏”一词可谓是“信达雅”的最佳诠释。所谓“瀑布屏”,其实是市面上双曲面屏的进一步演化,其两侧边的曲面玻璃向外延伸越过中框,就像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水帘,因而得名。
目前市面上的双曲面手机,无论是三星还是华为还是其他厂商,屏幕虽有弯曲延伸但总是“点到即止”,不会向下覆盖超过中框。正因为瀑布屏形态下屏幕占比更高,手机屏幕达到了类似卷轴的显示效果,视觉冲击力自然进一步增强。
只不过,“瀑布屏”技术算不上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大创新,主要还是柔性屏技术的改良和全新运用,本质上和折叠屏技术是同宗同源。
结合 OLED 柔性面板和弧形玻璃,将屏幕做成曲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瀑布屏的独特之处在于进一步突破工艺限制,把屏幕弯曲的部分做长做弯,更能达到“视觉无边”的效果,提升屏幕的表现力。
如果只谈“弯曲屏”,除了常见的双曲面屏手机外,LG 的 G Flex 系列、三星的 Galaxy Round 等弯曲屏手机早已面世。然而在当时,这两款弯曲屏手机似乎就是为了炫技而生,虽有独特的产品形态但却没有在功能上进行匹配,换言之其创新并没有带来实用价值。
(LG G Flex 2,图片来自AndroidCentral)
不是所有的弧面屏都能被大众所接受,那么瀑布屏呢?

//////////

 瀑布屏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全面屏设计在市场上最大的卖点不是有多实用,而是一改过去传统手机那种粗犷、奔放的设计风格,透过提升玻璃覆盖率带来了更强的精致感。毫无疑问,“瀑布屏”手机上玻璃的占比更高,因此在精致感上也会来得更加强烈,产品更具高端质感。
“美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瀑布屏设计的最大优势所在。去年 OPPO 打造的旗舰手机 Find X 就已经是“美指导一切”的产品,按这样的思路也不难理解 OPPO 今年的动作。
至于华为、努比亚等厂商,他们使用瀑布屏的目的应该也是看中了其在 ID 设计上的优势,并料定消费者会为此买单。
(华为Mate 30系列爆料渲染图)
在功能上“瀑布屏”设计有什么特色?就目前的已知的信息来看,似乎没有太多惊喜,主要的功能还是一些软件快捷启动之类。
而在使用手感上瀑布屏或许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尤其是两侧返回的全面屏手势已经非常普及的情况下,瀑布屏手机的滑动触感有望比普通的双曲面手机更顺畅丝滑,更不用说一般的平面手机了。
但要说是否还有忧虑,那么就肯定要提及误触问题。误触和屏占比可以看作是一对矛盾,二者很难同时得兼。尤其是双曲面屏、瀑布屏这种形态的设计,必定会令触摸屏更多地和手掌进行接触,误触问题自然要比平面手机更加严重。
(产品设计师对瀑布屏的看法)
那么行业的领头羊苹果和三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简单来说他们都是利用系统自动识别皮肤和屏幕的接触面积,超过一定阈值之后两侧边的屏幕便会取消触控功能。
然而,有了对策并不代表三星和苹果的产品就完全解决误触问题,实际上我们在使用三星双曲面屏手机、苹果全面屏手机/平板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误触的存在。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习惯甚至有意识地忽略误触现象,所以在日常使用中不觉得被误触困扰。
可以说,瀑布屏设计的到来让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方面自然是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精致漂亮,并有强烈的新鲜感。而忧心的地方就是误触、易碎等问题,我们仍需继续观望未来的改进。

//////////

 屏幕创新是新瓶装旧酒?

智能手机上可以玩的差异化手段已经不多,外观、性能、屏幕、拍照、充电,来来去去不过是这几样。据小雷观察,手机屏幕的卖点打造似乎有周期性,不断地在“参数”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回演变。
在智能手机普遍低分辨率、低 PPI 的时代,分辨率、色准这些参数被打造成卖点,甚至抢发高分辨率屏幕也能成为产品优势。而到后来手机屏幕进入到了无边框-全面屏的过渡阶段,手机厂商更看重的是屏幕的形态打造,争取让手机正面变得更加简洁。
接下来是我们正处于的时代,手机屏幕又再强调参数,不过本次的重点不是分辨率,而是刷新率、触控率这些。未来的折叠屏、瀑布屏甚至其他形态的屏幕设计大量出现,或许能说明手机的屏幕演化重新回到了周期当中。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手机的屏幕演化似乎逃不出规律周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屏幕技术没有质的突破。这么多年过去,数码产品的屏幕看似已经迭代了好几个世代,但实际上仍在经历 LCD 向 OLED 过渡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渡的过程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迟缓得多,因为 OLED 最重要的优势“柔性可弯曲”,到现在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利用。
这可能是技术限制了我们挖掘 OLED 的潜力,也可能是 OLED 的潜力确实只有那么多。而那些传闻中的新一代显示技术(如 microLED 等)迟迟没有走出实验室,在新技术研发止步不前的情况下,也难怪上下游企业只能围绕老技术做文章。

//////////

 追求创新切忌“用力过猛”

市场和消费者不会抗拒产品创新,但会对太过火的“创新”保留意见。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一项新功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那么最终只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
我们随手一举就能找到很多例子,远的话有诺基亚的“游戏手机”N-Gage,近的有“安卓之父”手机 Essential Phone,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创新失败的例子。
N-Gage 破天荒地将手机和掌机融合到一起,并搭载独占游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手机。但由于设计过于超前而且售价不菲,N-Gage 和它的后续机加起来也只有不到 200 万台的销量,放在诺基亚的产品史中就有如尘埃一样渺小。
Essential Phone 高举模块化大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由于销量惨淡入不敷出,安迪鲁宾不得不将 Essential Phone 品牌出售,这一款产品也成了绝唱。
不难看出,用力过猛的创新并不能带来销量增长,忽略功能的实际体验会导致产品陷入尾大不掉的僵局。每一个创新都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产品经理的眼光,赌的是消费者的喜好憎恶。
只不过,瀑布屏设计注定是幸运的,因为它生在了一个“颜值第一”的消费时代。
摩托罗拉曾给他们的产品定下一个“3米法则”:必须要让消费者能够3米外一眼认出这是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想要达到这个定则,就只能在设计差异化上下功夫。
外观设计决定着产品的“第一印象”,而屏幕作为面积仅次于背面的区域,是产品个性化的名片之一。如果将屏幕的设计做好,产品的个性化基本就完成了一大半。
因此,瀑布屏设计的推出,将能为产品带来最直观的差异化竞争力。手机屏幕“弯了”,没准真的能带来销量提升。
但我们对瀑布屏手机的期许还不止这些,只有看起来好看、用起来好用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手机企业想要让瀑布屏设计像全面屏一样名留青史,那么还要做好相关的优化工作,不要“用力过猛”,而是恰到好处。

本文编辑:Walla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