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繁体字好,还是简体字好?来看汉字几千年简化的轨迹 2024-05-04 17:47:27 砚田书院 传承文化 传播经典166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曾经有人为究竟是繁体汉字好,还是简体汉字好?发生过一次有趣的争吵。主繁的说:简化字弄得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未“见”、爱(愛)“心”不存。再看繁体的“龜”字有美丽的背甲花纹,象征长寿;繁体的“龍”字满身鳞片,象征神圣。简化成“龟”字,甲纹不备;简化成“龙”字,鳞片全失。这只能算“龟儿”、“龙孙”。主简的说:现在都是电子开关,你那门早该换掉了;亲人天天见,何必多此客套;爱心已给对方,存在他(她)心里呢!再说你那“老龜”、“老龍”早已归天,现在当然是“龟儿”、“龙孙”的时代。其实,汉字的“繁、简”自汉字诞生以来,数千年从未间断简化与革新。众所周知,汉字经历从甲骨文(甲骨文形成之前应该还存在更早、更原始的文字形式)、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型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简化。当然,出于结构或表意的需要,个别的也有繁化的现象。从商周古体到汉隶的重大“隶变”。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字型上仍有一些图形,书写比较困难。因此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篆的简化,无疑是汉字的一次重大革新,它主要反映在字形逐渐由以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为主。小篆是秦统一通行的字体,是对大篆的简化。隶书同样萌芽于秦朝,最初只限于民间流行,到汉代即成为正式字体,它比小篆又简化一步。把小篆圆转的线条革新成笔画,是汉字形体的一次大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称为“隶变”。隶书之后,在东汉末年汉字朝两个方向演化:一是草化成草书,二是楷化成楷书。楷书使方块汉字从隶书的扁平形体改为方正形体,更适宜书写。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兼备二者之优,书写更加简便。简化字是民间百姓的千年之梦。汉字在同一时期,也出现过繁简并存的现象。从甲骨文开始就有简体字,如“羊”、“车”、“鳖”等都是繁简并存。历代都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从汉魏以来的陶器和墓碑中,我们常常发现刻有简体字。但简体字的大量流行,应该是在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当时,由于民间文学的盛行,雕刻印刷业的兴起,书籍出版日益增多,简体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由刘复、李家瑞编纂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便收集了一千六百多个俗字(简体字),反映出八九百年间汉字的简化趋势。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使用简化字,成为中国民间大众百姓的一个千年之梦。有意思的是,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却曾经给简体字以合法地位,一度圆了百姓的梦。太平天国的印玺与印发的公文、布告、书籍等,便采用自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还创造了若干简体字。据大致统计,太平天国使用的简体字约一百多个,其中80%以上被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体方案》采用。尽管历代均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但将简体字作为正统文字采用的主张,直至清末,才由学者陆费逵(祖籍浙江桐乡)正式提出。陆费逵曾在其创办的《教育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呼吁“普遍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提出限定俗体字二千个左右,采用具有社会基础的简笔字等。民国时期,则兴起过一场汉字简化运动。1920年,近年著名学者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1922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四次大会,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提案被通过,并组成一个汉字省体委员会。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刊头语”上说:中国的小百姓做了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之后,热衷于简化运动的学者发表大量提倡简化字的文章,并出版《简易字说》、《宋元以来俗字谱》、《简字标准字表》、《五百俗字表》等一批专书。1934年,钱玄同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搜采固有而适用的简体字案》,具体列出简化字的六大来源。次年,钱玄同还主编了《简化字谱》草稿,收集简化字二千四百多个。1935年春,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手头字(即常用简化字)推行会,选定首批手头字300个,由文化界二百人与《太白》、《译文》等十五家杂志社,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随之《申报》等报纸积极响应,刊登“缘起”及首批手头字表。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即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极力反对。其最终结果是,次年2月国民政府下达一道“不必推行”令,停止以政府名义支持简化字的推行。在国民政府“不必推行”令下达后的若干年中,仍有不少人对简化字进行研究。抗战期间,解放区创造了大量的简化字,并逐渐流行全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广简化字,终于让那些在民间流行近千年的汉字“俗体字”、“破体字”有了正式合法地位,被大量地吸收进《汉字简体方案》。推广简化字,圆了千百来年民间百姓的简化字梦。可以想象,此“开关”自然比彼“開關”开启速度快得多;“龟儿”、“龙孙”当然比那“老龜”、“老龍”好记好写。最后,引用钱玄同先生的一段话,从中大体可知数千来汉字简化的轨迹:“从甲骨、彝器、《说文》以来,时时发现笔画多的字,时时有人将它的笔画减省。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显著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评论~ 赞 (0) 相关推荐 什么叫简体字和繁体字 都是中国字哪个更好 一.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简体字与繁体字应该说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汉字出现两个以上的形体时,笔画多的形体就称为该字的繁体字,笔画少的则是该字的简体字.这要从我国的汉字起源说起,我国的汉字是 ... 繁简之变:新中国书籍封面上的简体汉字与繁体书法字 中国明清时期线装书的封面通常以文字为主,文字元素在封面上有较固定的位置.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历史危机背景下,一场渗透着中国知识分子救国图强情怀的汉字改革运动开展起来. 中国知识分子借 ... 为什么当初要把繁体改为简体 汉字! 简体字的演化有一个历史原因,50年代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扫盲,那个时期在工厂.街道.农村到处都组建了扫盲班,识字和学文化是那一时期的热潮,但是遇到困难,繁体字笔画多,难写难认,扫盲的对象是大批 ... 繁体汉字中有源可溯的简化字 近日在<头条>见到一篇追述烈士邱少云的文章,其中介绍到他在牺牲后一直以画像面世示人,谁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像貌如何:直到六十多年后,他的战友才捐出了他生前的一张头像照,邱少云的真实面容才为人知 ... 汉字演变:隶书和简体字的逆袭上位 大言小语 大董:你们都喜欢看芈月甄嬛这种宫斗戏,有啥好看的,文字里的宫斗戏比这好玩多了. 小董:你天天就讲这个字咋造的,那个字咋来的,哪有戏? 大董:这你就不知道了,文字里一样有屌丝逆袭,比芈月甄嬛啥 ... 繁体字正统?简体字劣等?繁简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有人力挺繁体字,理由无外乎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繁体字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具有艺术的价值等等. 有人则认为简体字书写便捷,辨识容易,符合现代语言文字的发展方向,应当在全世界的 ... 汉字背后的人生哲理,18个汉字就概括人一生-80后励志网 发表日期:2016-03-02 20:58 来源:80后励志网 汉字背后的人生哲理 --18个汉字就概括人一生 人生是一张填不满的纸,但是,人生的哲理,其实18个字就可以概括. 1.令 "今 ...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读错的汉字,你有中吗#小学语文 #汉字 #读音易错字 #知识创作人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读错的汉字,你有中吗#小学语文 #汉字 #读音易错字 #知识创作人 汉字的起源,替孩子保存好|||汉字是我们... 汉字的起源,替孩子保存好|||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之一,可是对于汉字,你又了解多少?作为龙的传人,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学会汉字,并且了解汉字的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我们是使用汉字时间最长的国家, ... 汉字有缺陷?英国诺奖得主称:汉字有“三大缺陷”,指的哪三方面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仓颉造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唐朝时期"以字取士"于是书法繁荣,到现在我们所用的汉字,中国的汉字就像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的 ... 儒道佛的精髓就在一个同音调的汉字里,修为也用同一个汉字作参照 神奇的同音汉字 三个同音字.东汉以后,佛学进入中国,最先依附于方仙道,渐渐扎根扩散.佛学虽是外来哲学,但由于大量吸收道学.儒学的有益成分,以道.儒两家学说进行教理教义方面的改造,通过长期的嫁接磨合,逐 ... E拆解:从OPPO A55来看,时下千元5G如何控制成本的? OPPO A55是OPPO所发布的千元入门级5G手机.所以选用了联发科处理器+大容量电池+128GB闪存+大显示屏这些配置应付日常使用.那么这么一款平价的5G手机的成本又是如何控制的呢? 拆解步骤 A ... 汉字咋来的?一口气读懂“汉字” 冬,肃杀凋敝的隆冬与甲骨文"冬"相似. 汉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陌生又熟悉. 熟悉,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书写工具,每时每刻都在用. 陌生,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