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伤害

今天的主题是工作的伤害。

 首先,如何理解。

任何一份工作都会带给具体从事的人一些特定的伤害,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

危险环境的工作,有可能带来是有形的伤害。例如采掘、电力、石油、钢铁、机械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人与特定的自然、人与转动的机器密切接触,肢体碰伤乃至更严重的伤害总是难以避免发生的。这样的工作伤害是显而易见且容易理解的。

特定的身份和专业,同样会带来不同的伤害,这样的伤害多半是无形的。例如领导者这个工作角色,容易使人形成居高临下的习惯,这是一种伤害。教师这个工作角色, 容易使人形成训斥说教的语气习惯,这是一种伤害。文字工作者这个角色,容易使人形成字斟句酌的习惯,这是一种伤害。法律这个专业,容易使人形成苛求规范的思维习惯,这是一种伤害。会计这个专业,容易使人形成只看细节的思维习惯,这是一种伤害。技术研发这个专业,容易使人形成技术至上的思维习惯,忘记了技术的本质,这还是一种伤害。

中国过去有俗话叫做: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具备某种性格特质的人,会去到某个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人力资源努力的目标。而在这样的工作中,自身的特质会被进一步放大。不慈、不情、不义、不善,如何自处于朋友圈?

有一利必有一弊,利显而易见,弊讳莫如深。

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标志,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剧,岗位和职业越发细分。在几乎所有细分的工作中,专业化加强的同时,失去的是整体性思维和战略思维,仅就某一专业论利弊几乎是大多数人无法避免的,这本身就是专业性的体现。专业带来的弊端,也就是所知障。

 其次,如何看待。

       我们享受工作带给我们的报酬和成就,就必须承受工作带来的伤害。伤害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否则你多半就不称职。而伤害发生之后,如何作用于我们自身,就完全是个人的心理反应范畴了。

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需要用内心的强大来抵御和填补工作的伤害。修行的意义在于,不会因为工作岗位的强大需求,而扭曲自己的性格和心灵。最好的适应是学会模式风格转换,而不是把自己彻底变成完全适应某一工作需要的人。就像手机自带的功能一样,会议模式就是静音,户外模式就是最大铃声。如果我们成为了一个只带会议模式的手机,在户外就无法生存下去。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形伤害其实是相对容易避免的,只要你足够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相对难以避免的还是无形伤害,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最后,如何应对。

意识到自己工作岗位和专业的弊端是必须要做到的。不能因为自己经验丰富、专业水平很高,就觉得一定能得出最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须知任何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只是局部。未来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全局往往包含更多的信息和变量。

拥有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警惕内心对于不同声音的排斥和抵触,虽然这是人性使然。排查自己思维中的路径依赖,追求更为敏捷和可变的思维方式。

学会变换视角看待问题,也就是经常说的跳出XX看XX。说起来非常简单,真正在决策中能够运用的还是很少的。

最重要的是,养成定期反思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回头看看自己做过的决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当时知不知道有这种方案,为什么最后没有采纳,对于以后有什么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对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