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黄沙飞舞和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八天)

喀什到阿克苏,500公里
南疆的早上还是带着点寒意的,慢悠悠的吃了一顿薄皮包子加奶茶的早饭,伴着晨课悠扬的诵经声,来到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大概今天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吧,连大门外的广场上都跪满了虔诚的信徒,作为外来游客的我们默默的站在外围,注目观察。显然,南疆的伊斯兰教势力远远超过了北疆。

不久,晨课结束,乌压压的人群逐渐散去。几位高鼻深目,白须过胸的长者在一些表情严肃的年轻人簇拥下,慢慢从身前走过,一边颔首与信徒打招呼,一边面带微笑。对,那是一种让人看着很舒服,但是本能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多看的微笑,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如果你有机会亲身体验,大概会明白我的意思。

艾提尕尔清真寺,全疆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原本是一块墓地,后来一位去麦加朝圣的贵妇病逝于此,临终之前她把遗产捐出修建了这座清真寺,又经过历朝历代,善男信女的不断捐献供奉,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大寺规整威严,身在其中,看着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枝叶间洒下来,映照在那些精美的手工雕刻和装饰花纹上,静静的体会宗教的魅力。清真寺最醒目的是12.5米高的黄绿色方形拱门楼,两侧都有带着一轮弯月装饰的宣礼塔,圆柱塔顶还建有镂空的召唤楼,高达十八米。根据伊斯兰的教义,因为其有夜晚召唤光明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光塔”,很有趣的一点是两楼的位置并不对称,问遍了寺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大家对于一个汉人如此执迷于此感到十分的好奇,可是我明明记得伊斯兰教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称啊。如果哪位对此了解,请赐教于我,谢谢。

空旷的正殿中央有一个深龛,听介绍似乎应该叫做米赫拉卜。放置着木制雕花的的轿子状宣教台和象征无上地位的权杖。每逢节日和大礼拜,大毛拉都会站在台上宣讲古兰经文。伊朗总统,著名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捐赠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真丝大地毯放在前面,几只不知何处飞来的鸽子在上面悠闲地踱着小方步。

只不过新疆当地信奉的是伊斯兰教逊尼派,而霍梅尼是公认的什叶派领袖,所以这个礼物也来的意味深长啊,好奇心宝宝的问题就是多。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其实对于教派纷争无感,所以全寺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面大门口的照壁。寺庙运营管理方把每年的收入支出,一分一厘都公示在入口处,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任何一位信徒如果有异议,都可以提出质询,寺方必须给出合理解释,直到质询者满意为止。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支撑的除了虔诚的信仰还有什么,这是我想知道的答案。

顺便想问问,内陆那些家财万贯的寺庙掌权者过得堪比富豪的生活,内里大概也有很多不为人所知,不敢为人所知,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吧。比如少林寺的大方丈,释永信你敢把历年的账目公开,让大家伙儿看看吗?从这个角度讲,伊斯兰教的快速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扩张到中下阶层,和他们自身严于律己,几近苛刻的教务管理不无几分关系。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信徒希望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捐出来的香火钱被人拿来买LV 或者包养小蜜吧。

香妃墓,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领袖阿帕克霍加的家族坟墓,只是伊帕尔汗(香妃)是后代中最有名的一个,这处建筑才被人称为香妃墓。这座精美的建筑始建于1640年,由富有浓郁维族特色的门楼,小礼拜堂,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组成。最醒目的自然还是那座任何人一眼看到就会留下深刻印象的门楼,两侧镶有翠绿色的琉璃砖。圆拱直径达到十七米的主墓室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四角对称分布有宣礼塔。白色的墓丘内有大小不等的五十八个坟丘,里面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七十二人,其中就有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政权的阿帕克霍加,曾经获得”大地的统治者”这样一个威风凛凛的称号。

无论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还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都把维吾尔族的大小和卓当作反抗清军暴政的英雄,而把兆惠,当时的伊犁将军,西征军统帅,这个替后代打下几百万平方公里江山的大功臣单纯的当成一个朝廷的鹰犬。历史就是这么的充满了嘲讽的味道,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大小和卓就是叛乱,被镇压是理所应当的。不管南疆北疆,只要打下来就是我们的,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墓内埋葬的除了这一伙最终横死疆场的叛贼以外,最为外人所熟知的就是那个来自莎车,名叫伊帕尔汗的绝色女子了。倾国倾城自然不必说,而且因为她身上有一股浓郁如麝香一般的沙枣花香的味道,所以又被赋予了一个极其香艳的名字“香妃”,或者你可以叫她“香香公主”。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不管影视文学作品如何演绎,都不能改变这个身负异香的绝色女子其实是中央政府平叛的战利品。十几岁就被获胜的清军将领押送至京,乾隆皇帝为了讨她欢心,还特意把西域的沙枣树千里迢迢的移植到紫禁城中,但是最终这个美丽的女子还是成为皇宫里的金丝雀,直至老死宫中,都无缘再踏入故土一步。一直到了死后三年,清朝统治者出于笼络当地部族的考虑,才允许把棺木送回喀什噶尔,也就有了后来的香妃墓。

从本质上来说,和远赴塞外和亲的明妃王昭君,在西藏被人世代传颂的文成公主一样,在政治,政治,还是政治的大手指挥下,这些美丽女子地命运已经不属于她们自己了,后人只能从史书的春秋笔法中揣摩臆测当权者的天威,很少有人真的关心那滴滑落眼角的辛酸相思泪。相比较而言,平民间的爱情倒是显得温暖了许多。
第一最好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
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
如此便可不相忆。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