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41)

原著连载(41)

第五章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还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四,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崇尚和谐为价值追求,在社会理想上主张建立“大同社会”。

儒家学说把整个宇宙看做一个和谐的系统,人的身心和谐是基点,推己及人,拓展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的真谛是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江泽民指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522页)在当今时代,“和而不同”反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长;反映在处理不同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的关系上,主张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反映在处理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关系上,主张统筹兼顾、公平公正;反映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反映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

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一心为公、安定有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它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后世许多进步的思想家都以此为奋斗目标。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把建立天下为公的共和制国家作为他的革命纲领。

大量事实证明,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与儒学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契合的。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共产党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1926年1月1日出版的《洪水》第一卷第七期上,发表了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文章,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马克思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这里简述如下: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猪头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孔子先道了自己的姓名,回头问到来客的姓名时,原来这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卡儿。这马克思卡儿的名字,近来因为呼声大高,早就传到孔子耳朵里了。孔子素来是尊贤好学的人,一听见来的是马克思,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马克思先生,你来到敝庙里来,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我们的主义已经传到你们中国,我希望在你们中国能够实现。但是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孔子请马克思先说说他的主义。马克思说:我的思想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是彻底肯定的,我不和一般宗教家一样把宇宙人生看成虚无,看成罪恶的。我们既生存在这个世界里面,我们应当探求的,便是我们的生存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最高的幸福,我们的世界要怎样能够适合于我们的生存。

子路不等孔子开口便先抢着说道:是呀,我夫子也是注重利用厚生之道的人;我夫子最注重民生,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呀。

孔子接着说: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你要想目前的世界适合于我们的生存,那么要怎样的世界才能适合,要怎样的世界才能使我们的生存得到最高的幸福呢?你定然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的。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们生存在这里面,万人要能和一人一样自由平等地发展他们的才能,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

孔子不禁拍起手来叫绝: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然后颇为得意地背了一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然后说道: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是一致的吗?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虚构出来的,也并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然后阐述了他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

孔子点头称是。我也说过“庶矣富之富矣教之”的话,我也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为政方略,我也说过“世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我也说过“齐整至鲁,鲁变至道”,我也说过“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呢。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所以我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啦。

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孔子长叹了一声,又继续着说道:他们哪里能够实现你的思想!连我在这儿都已经吃了二千多年的冷猪头肉了!

马克思问道:你的意思是中国人不能实现你的思想吗?

孔子说:还讲得到实现!单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

郭沫若此文,用生动活泼的对话方式,说明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出发,认识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情形。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曾借用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概念,指明了“人类进步的远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选择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开辟了道路。

(0)

相关推荐

  • 龙门阵 |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在现代还适用吗?

    马克思这位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近乎圣者的存在,我们仰望于他的成就和伟大,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的七情六欲. 当我们翻阅历史,从他写给燕妮的信中发现,他也是充满活力,热情 ...

  • 探秘二:论“自由王国”——未来已来,将来的更震撼

    "自由王国"是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难点.同时,这亦是科学社会主义闪耀着伟大光芒的科学所在! "自由王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彻底.最精彩.最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2)

    原著连载(82)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笃信好学]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1)

    原著连载(81)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敬业奉献] 中华民族崇尚"敬业乐群&q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80)

    原著连载(80)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诚实守信]诚实和守信是互相联系的.诚实就是忠诚老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9)

    原著连载(79)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明礼知耻]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8)

    原著连载(78)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与人为善] 中华民族关于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语出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7)

    原著连载(77)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厚德载物] 是对中华民族崇尚道德.高度重视人的道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6)

    原著连载(76)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自强不息]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中华民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5)

    原著连载(75)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天下为公] 语出<礼记·礼运>:&q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74)

    原著连载(74) 第七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展开的. 这里选择心怀天下.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