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百亿,我们还需要更多机器人吗?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最近,波士顿人形机器人Atlas 又刷屏了。它如同人类戏精一样,越来越会抢戏了。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关于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的视频,真假难辨,但最近波刷屏的机器人翻跟头视频,的确是真的。波士顿动力作为最出名的机器人公司,从1992年创业至今27年,从仿真机器人,到四足机器人,越来越逼真。现在最新的机器人,甚至能够像人一样,做前后空翻这样的复杂动作。
伴随机器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机器人的态度,也越来越微妙。从惊喜、好奇,到逐渐平和,甚至开始担心、恐惧。其实自从机器人诞生,关于人类和机器人关系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过。
机器人取代人类进行不同工作的新闻,早已司空见惯。酒店服务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甚至跳钢管舞的机器人层出不穷。“人和机器的赛跑”看上去很残酷,但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真的那么悲观吗?
机器人会毁灭人类,真的就是一个玩笑。

海银资本投资的美女机器人索菲亚,也经常刷屏,有一次在脱口秀节目中开玩笑,说要毁灭人类,引得大众哗然。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机器人要毁灭人类”这都是一个玩笑。这个由中国香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Hanson Robotics)开发的类人机器人,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美丽大方的索菲亚非常迷人,拥有橡胶皮肤,能够展示出超过62种面部表情,并与人进行眼神交流。

Alphago的胜利,说到底是人的胜利。

还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机器人”,能力更强大。那就是大家更加熟悉的Alphago,它战胜了李世石,战胜柯洁,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一门棋类游戏永远败给了人工智能,可以说科技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未来,机器人的普及会逐渐加速,和人类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重点》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100亿。

那么问题来了,伴随人口的整体快速增长,和机器人替代劳动人口的比例提升,我们真的还需要这么多机器人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人口数量发展的规律。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大家普遍认为人口数量增长是指数级别增长,而食物数量增长是线性级别的增长。所以人类必将越来越贫穷,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如此快速增长的食物。

今天的现实情况呢,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倒退。

当人们上个世纪思考人口问题的时候,忽略了科技创新的增长。进入信息技术革命以来,和人口增长速度一样,科技创新的速度也是指数级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摩尔定律,它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今天,信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的速度共振,促成了今天这个世界。人口越来越多,机器越来越强,但是机器绝不是人类发展的阻碍。面对机器越来越强的事实,我们依然相信,人类将是被机器人解放的,而不是被机器人解决的。
人类的不断创新,将给我们带来更加海阔天空的自由。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已探寻,但还有广阔的太空等待我们的探索。发展到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全新的科技创新来改变人类,然而除了科技,再无其他。
王煜全之所以一再推崇美国的登月计划,强调登月计划的伟大价值,不仅是因为它完成了人类的首次登月的壮举。更是因为登月计划,通过提出一个远大宏伟的目标,促成了全美国社会的科技创新大协同,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其中,推进科技创新。登月本身并不产生经济价值,但是为了完成登月计划而带来的科技成果,却实实在在的造福着人类。

面对全球人口和机器人的双双快速增长,人类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唯一担心的应该是,我们还能不能继续创新,我们能不能持续的向未知不断前行探索。

因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2020年CES前哨考察团正在招募。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简称CTA)主办,旨在促进尖端电子技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王煜全已经连续三年带领前哨考察团前往,2020年将一如既往。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万维钢作为特邀嘉宾共同领展CES,和王煜全一起全程讲解科技企业以及背后的产业故事。欢迎加入我们!

ps:亮老板是王煜全老师深圳科技特训营的学员,也跟着王老师多次在美国参加活动。他自己在银行、私募有过丰富的投资工作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他,一起成长,布局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