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食疗之功及运用宜忌

作者/夏学传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远在商代我国人民已有了洗涤食具的卫生习惯。周代医学分四科,其中就有“食医”之专科。《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可见祖国医学很早就十分注意和重视饮食保健问题,并对其意义有着明确的认识。几千年来,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医疗实践,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广泛之内容,产生和积累了多种方法。本文把它概括为以下十法:

1.调补阴阳:

食物种类虽多,但只有阴阳属性所偏之不同;人的生理病理活动虽千变万化,但只有阴阳协调或失调之两端。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食物之阴阳调补人体之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里所讲的“形不足”,是指人体中气虚而产生的形体虚弱(人的“阳”不足),于是就可用性能偏“阳”的食物以补养中气,如姜、枣、猪肚、鸡肉等(《别录》:猪肚“补中益气”,鸡肉“益气力”)。这里所讲的“精不足”,是指营养不足、精髓亏虚者(人的“阴”不足),于是可用性能偏“阴”的厚味食物以生精补髓,如滋甘类的植物食品,动植油、膏、胶类、肉食蛋类等。至如平常人,应当根据人体阴阳物质的两方面需要,以达到全面营养的要求。

2.谨和五味:

食物的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密切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五味调和,是维持和保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反之,不能谨和五味,势必造成某种物质在体内过少或过甚,使之物质代谢失调而导致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这就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谨和五味,注意对饮食的适当调节,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营养需要和能量供给的重要性。但如果过食肥厚致使湿浊痰热内生、壅滞气血,反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佝偻病、夜盲症就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而造成的。这些都应值得注意。

3.以脏补脏:

根据中医的藏象学说原理,用动物之脏以膳补人体之脏,如以肝补肝,以肾补肾等。猪肺“疗肺虚咳嗽”(《本草纲目》);羊肾“补肾气,益精髓”(《别录》)。同时,由于人体五脏对体表又各有“所主”、“开窍”,因此,根据藏象学说还可以通过补脏以达到治“体”、治“窍”的目的。如《千金方》载:羊肝“补肝、明目”,故可用羊肝以治眼病。又如猪肾治肾虚腰痛等,都是其例。动物类食物,属于血肉有情之品,临床用之补血生精,这也可属“以脏补脏”的范畴。

4.腻淡相宜:

为了使饮食在营养成份上既全面而又符合质量,要求饮食清淡和肥腻调剂适当是非常必要的。肥腻食物对增强人体营养固然必要,但多食则又有害无益。《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因肥甘食物可助湿、生痰、化热,故多食易变生他症。如现代认为的过食脂肪能形成高脂血症,吃大量油腻食物引起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的发作等,都证实了这一论点。

5.节其嗜好: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节其嗜好,这是中医饮食保健中又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嗜食辛辣,可使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或酿成痔疮下血等症。嗜酒、嗜茶太过同样都会损害人体健康。故《内经》一再强调不能“以酒为浆”,纵其嗜好。

6.食无求饱:

饮食应当以适量为宜,《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又进一步指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对此,宋代医家娄居中总结了一条经验,云“食无求饱”。他说:“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长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华精,和一上下;津液蓄神,含藏内守,荣卫外护,邪毒不能犯,疾疹无由作。”当然食无求饱,并不是饥而无度。《医门法律》指出:“饮食少则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如过于节食,摄入量不足,气血乏源、五脏受损,就会造成营养缺乏症或招致他疾,这也是应当注意的。

7.防止不洁:

生冷不洁,可招致肠道疾病,如霍乱病,《千金方》指出:“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由于饮食,非关鬼神。”张石顽亦谓由“触犯臭秽”。王孟英已认识到与“污水”有关。又如肠道寄生虫病,《奇效良方·诸虫门》指出:“九虫皆由…杂食生冷甘肥油腻卤藏等物……或食物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另外,腐败不洁的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金匮》指出:“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说明祖国医学在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8.寒温适度:

《灵枢·师传篇》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饮食的过热过凉对人体内脏也是一种刺激和损伤。如胃热吐血者进热食,吐血更甚;肺寒咳嗽者食凉食,咳嗽也必然更厉害。《金匮》指出:“食冷物,冰人齿。食热物,勿食冷水”,“食肥肉及热羹,不得饮冷水。”这均是对饮食寒热上的注意。

9.慎守禁忌:

某些食物对某类体质的人有害,或者可助长某种病邪,因此,必须注意饮食宜忌。如《灵枢·五味篇》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又如肺劳病人忌辛辣,水肿病人忌食盐,黄疸病人忌油腻,这已成了普通的常识。

10.三因制宜:

由于天有日月星辰之推移,时有寒暑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之不同,因而,正确得当的饮食保健,还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全面考虑。《金匮》云:“羊肉其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妇人妊娠,不可食兔肉…令子无声音。”“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这些虽然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说明饮食保健要因人而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之域为鱼盐之地,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多发病“皆为痈疡。”说明饮食保健要根据气候、地理特点加以调摄。

食养疗法是中医的特点之一,掌握宜忌,调其所偏,是医者必须熟悉和加以掌握的。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作者/夏学传

(0)

相关推荐

  • 饮食养生,三大讲究

    "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作为生命的本然,作为生命的第一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当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一. ...

  • #科学养生一起来#老人长期吃素不好,#中医#告诉你正确吃法!

    #科学养生一起来#老人长期吃素不好,#中医#告诉你正确吃法! 素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方式.在老年人群中,也不乏素食主义者.他们只吃素食,有的是为了控制血脂或血糖,有的是因为牙口不好.能 ...

  • 莲子食疗效果好,食用宜忌要知道

    莲子又称莲实.莲米.水之丹,是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莲的成熟种子.莲子性寒,有助于缓解失眠,入药可以用于治疗脾虚久泻.心悸失眠等症,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等功效.新鲜莲子生吃,干莲子煮粥熬汤都很不错. ...

  • 食疗05:四季饮食宜忌

    食疗05:四季饮食宜忌

  • 揭秘孟诜《食疗本草》回家路,中医食疗奠基著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祖国医学也一直在进步.历朝历代都把中医药的发展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第一个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杏林高手.其中能执一方牛耳的医学家,要 ...

  • 【每周食疗学】中医食疗学特点——有效性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讲者介绍 辛宝 中医学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 ...

  • 小儿咳嗽是 “上火”? ,中医食疗方三则增强体质

    三月至五月是上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体质较弱易在这时患感冒.咳嗽,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都凭老经验,认为广东气候湿热,孩子是"上火"了,连忙给孩子喝降火的凉茶 ...

  • 阳虚体质的人吃什么好--中医食疗学(1)

    中医食疗学,顾名思义,即以膳食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即饮食疗法.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饮食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也占有 ...

  • 药膳食疗 中医食疗以形补形

    中医食疗:以形补形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一些水果蔬菜从某个角度看竟然跟我们身体的一些器官非常相像,而更加奇妙的是,这些食物恰恰是为相应器官补充营养的极佳选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45) 推广中医食疗引来骂名 厅长的执着坚持感动人心(一)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445节 推广中医食疗引来骂名 厅长执着坚持感动人心(1) 作者:曾乐   感谢多位爱好中医的博友,向我推荐了这位对中医情有独钟的甘肃厅长最近的一次讲话.我一看,乐了!连厅长也曾经因 ...

  • 药膳食疗 中医食疗古董药膳

    药膳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汇集了我们祖先的养生精髓,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保健.中国千年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去探寻,尤其是中医药膳. 中医食疗:"古董"药膳 清心安神--百合鸡子黄汤 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