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人士要小心“个例判断”

什么是“个例判断”?就是根据一个孤单的实例,做出对同类事物的判断,并“总结为规律”。
这是一种在食用菌行业里相当长期以来的,历史悠久的,高度普遍的文化性错误。许多“民间高手”,都是这样的逻辑,并且对于这种东西自诩甚高。而当然,也是因为很多人吃这一套,以为只要能够说出个套套就是真理。
随着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的普及,今年在朋友圈里面发布高产信息的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也许今年达到每亩150kg的水平的户数也达到一个新水平,这些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有一位放弃了羊肚菌生产的网友,告诉我一个他们那里的真实故事。
说领导们去参观了某“高产基地”,其实那年的高产,不过是每亩100kg左右,搁现在除非是1800模式,否则都是要考虑亏多少的。那可是实地考察,现场参观,所以领导当即拍板,派人去学。然后的然后,一度还有部分做的不差的实现,但最终他们在政府花费了上千万支持款项后,终于放弃了羊肚菌。
这是一个明显的“个例判断”,个例判断是二元思维,只有行或者不行。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离不开基本的数学规律的,任何产业进入正常情况下不能用“”行不行的简单说法,得看盈利比。而且它的重复次数和水平表现必须是“正态分布”,对羊肚菌来说,从左到右是绝收和产量极限的变化过程,从下至上是某个统计范围的户数,产量及户数情况表现基本上近乎如下的曲线:

这个趋势就是,中等水平左右的户数比较多,如果设定一条盈利线,利润水平一般的居多。但是绝产的和超高产都是极其个别的。

左边绿色的线代表盈利水平,那么曲线下的面积,显然绿线右边比左边大得多,这是在条件一般的情况。右边那条紫色线,代表了较高水平,显然,线下面积是左边比右边要大得多。

而实际上,一个新技术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的状况是这样的:

请原谅这个图画的不是很好,是我自己修改别人的图。
这图的意思是技术不成熟的状况下,低产乃至绝产的情况是主要的,盈利水平以上产量的很少。
而技术成熟度和生产硬件保障性越来越好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反过来了。那么是不是这样的东西就可以杀进去呢?也不一定,因为这个时候准入度(钞票)会大幅度提高,市场趋向稳定,竞争空间就没有了。

当你只看一个事例的时候,根本无从掌握所看例子处于曲线的什么位置,如果是较大程度偏离平均水平的,据此作出判断,你就要被误导,当然菌业的特殊性是差的都不吱声,好的呱呱叫,所以被误导投入的情况一定是很多的,而被吓退的少之又少。

这就是个例判断不可取的基本原理。

这位网友说,由于学习回去后了解增多,感到前途渺茫,所以他先退出了。

谈中国官员的水平就危险了,所以我只能警告那些蠢蠢欲动,动不动要搞搞新意思的菌业朋友。

实际上,对于任何事物,基本的规律是早期难做,高产的偶然性强,晚期则容易做,出问题主要是基于条件和管理(含技术执行力)。

不从整体看(事实上不可了解所有)的情况下,至少多找些地方看,尤其是不要挑着地方看,才可能得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这相当于在曲线上多取得几个点,那么曲线的轮廓就会清晰起来。

所以真正要获得能够有代表性的正确结论,得有一个基本的取样(或者说参观点)数量,这是起码的必须。另一方面,在看参观点的时候,很多人以为是随随便便找个地方看,实际上人家是在误导你,他做得不好的时候不告诉你,做好了就满世界吹(后续就是培训班了)。在统计学上,对于取样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而普通人有多少懂得统计学呢?估计很多领导眼里的统计学是做出报表来就是了,实际上统计学更多的作用是让表面数据所代表的真实反映出来。

个例判断是违背统计学基本原理的,所以,除了撞大运,结论基本上不能代表本质,甚至严重偏离本质。

如果说我能够在行业里有比别人准确一点的一些观点,其实也就是基于我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且是随机的。相反,另一些人比如有一堆头衔的人,他信息也多,但都是人家扯着他看,要么他清醒的知道这不真实,但也不了解真实的是什么程度,要么他相信他看到的,那就形势大好了。

许多时候,按照个例判断,食用菌行业真的形势大好,真的如此吗?

近期,又有人到处跑而且写,并且觉得是在反应行业实际,但我感觉他做的是提线木偶的活,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予置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