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逼真还原诺曼底战场

国家人文历史2015,(04),82-85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率领的小分队终于在一个瓦砾场中找到了瑞恩

影片上映后,英美很多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二战老兵都对斯皮尔伯格表示感谢,对影片能够如此逼真地还原诺曼底战场而感到震惊

清晨,阴霾的天空笼罩下,海面上一艘艘满载着美军的登陆艇在巨浪的颠簸中,全速前进着。米勒上尉的右手不受控制地颤抖,似乎为了抑制着其紧张的心情,他拧开瓶盖喝上几口水。船上的战士显得精疲力竭,没有人交谈,全都静默地注视着前方的奥马哈海岸线,因晕船不断有人呕吐,四处弥漫着战争前的恐怖气氛。当开船的士兵宣布还有30秒登陆时,登陆艇上一个个美国大兵神态各异,有的眼神中充满恐惧,有的不断祈祷并亲吻着十字架,也有的依然坚定不移地盯着前方。

当哨子一响,舱门打开的一刻,登陆艇上站在最前排的士兵甚至还没有看清海滩的样子,便已经被德国人密集的火力打得血肉横飞,后面的人只有踩着战友的尸体冲下船,或者从两侧船舷直接跳下水里。四处都能听到疯狂扫射和子弹穿过士兵身体的噗噗声,惨叫声,呼喊声,海浪声,有的甚至整船人没有一个登上海滩,便全部倒在血泊之中。米勒上尉扶着一士兵从水中出来,士兵刚说完谢谢就被子弹击中了,在这里一个生命无法救助另一个生命,到处都充满着死神,到处充满着残忍。一个士兵的肠子被炸出来,他捂着肚子,大喊“妈妈”;一个被打断了一条胳膊的士兵,用另一只手提着自己的断臂无所适从 ;一个士兵堵在躲在德军设置的钢架障碍物后大哭。

导演斯皮尔伯格用了近半个小时的篇幅,记述了二战时美军在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遭遇的这场惨烈的登陆战,使得《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成为世界战争电影中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影片上映后,英美很多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二战老兵都对斯皮尔伯格表示感谢,对影片能够如此逼真地还原诺曼底战场而感到震惊。2006年,汤姆·汉克斯更因在片中扮演米勒上尉,被列入美国游骑兵的纪念堂,以感谢他出神入化地展现了游骑兵在二战中的战斗精神。

纪录片手法还原诺曼底登陆

奥马哈位于犹他海滩的东面,科汤坦半岛南端维尔河口到贝辛港之间长6.4公里的海滩。海岸上是三十多米高的悬崖陡坡,上面筑有高耸的鹅卵石堤岸,易守难攻。德军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在低潮线到高潮线之间设置了三道障碍物,还混杂有大量水雷,在卵石堤岸上筑有混凝土堡垒。海岸上有16个坚固支撑点,配有机枪和反坦克炮,悬崖上还构筑暗堡,内有威力极强的88毫米火炮,炮火杀伤范围可以覆盖整个海滩。

有老兵回忆,正如影片中拍摄的那样,当时海面上风力五级,浪高1—2米,有10艘登陆艇因风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载300名士兵就在海面上挣扎。没有翻沉的登陆艇上的士兵绝大多数人都晕了船,再加上海水打进艇内,士兵们又冷又湿,当到达海滩时,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

担任此次任务的是美国游骑兵第二营,这个任务后来被指挥官定义为一个“不可被超越的艰难任务”。原计划由水陆坦克为登陆兵提供火力掩护,但因风浪太大,超过半数的坦克刚下水的几分钟就沉没了,其余的也被德军炮火摧毁所剩无几。在德军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第一批登陆的八个连,仅有两个连登上了预定海滩。

为了重演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战况,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他在拍摄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节,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使用手提摄影机跟踪登陆的士兵们进行近距离拍摄。斯皮尔伯格说 :“这样我就像一个跟随士兵上战场的战地记者,可以真实拍摄整个登陆场面。”

为了拍摄这个战争场面,剧组花费了1100万美元,其中包括聘请爱尔兰士兵750人参演,还有不少真实在战场中损失了肢体的士兵,将影片中美军士兵被打成残废一幕演得更出神入化。斯皮尔伯格要求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要将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当天实地拍摄的彩色战地纪录片。为此卡明斯基从摄影机镜头上取下保护镜,使这台现代摄影机接近于40年代的老式机器。没有了保护镜,光线可以直接进入镜头并反射开来,比原来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时,这位摄影师还将胶片底片进行特殊处理,淡化色彩,最终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此外,为了能够找到时使用的登陆艇,制片人伊安·布莱斯四处寻找,最终在加州的棕榈滩发现了大量当时的登陆艇,并粉刷一新。服装设计师乔纳·约翰斯顿重新设计制作了3000套以假乱真的军服,还找到二战时为美军制作军靴的公司,让他们按当年的样式重新生产2000双,然后将所有军服和军靴进行特殊处理,以显得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而片中,枪械的声音也都是剧组在美国本土的一所枪械厂,用真正的二战时期武器录制而成的。

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权威学者斯坦芬·安布罗思是这部影片的历史顾问。他评论说 :“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当年战役的情况,毫无疑问这是我曾经看到过的最真实、最准确反映战争残酷性的战争片,无论是从战斗部署,还是士兵的表情、语言、相互之间的争论与埋怨,以及彼此之间的尊敬与爱,无一不与当年的士兵如出一辙。”

不过,这段战役的拍摄除了其惊人的逼真程度广受赞誉之外,其露骨的血腥场面描绘也引来一些争议。事实上,血肉横飞的场景,惨不忍睹的伤兵,这些刺激着观众心理和生理的限制级镜头恰恰表达着导演对于战争深刻的厌恶。

/《拯救大兵瑞恩》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再现了美军在诺曼底奥马哈海滩遭遇的登陆战 ;右上图为在登陆艇上的米勒上尉紧张地控制不住手指震颤

/马特·达蒙饰演的瑞恩

独特视角探究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拯救大兵瑞恩》对于二战的描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切入角度,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米勒上尉及其七名队员在奥马哈登陆之后,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在伤亡惨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瑞恩一家四兄弟中的三人阵亡,美军总参谋长得知此事后,下令找到生死未卜的四弟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家中。米勒上尉接受了任务,并且组成了一个八人的小组,穿越枪林弹雨在牺牲两人的情况下终于找到了瑞恩。此时的瑞恩奉命坚守一座大桥,他得知了自己三个哥哥均已战亡的消息后依然执意要求留在战场,于是米勒一行人留下防守大桥保护瑞恩。最终,包括米勒上尉的六名士兵在此战中牺牲,保护了瑞恩的安全,完成了任务。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编剧罗伯特·罗达特所居住的小镇中心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小镇上为国捐躯的战士姓名。他从中发现每次战争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洒疆场。因此影片采用了回忆式的叙事方法,片头老年瑞恩来到宁静的烈士墓地,悼念他离去多年的战友,站在米勒上尉的墓碑前,镜头通过推进其深邃的双眼,揭开了一段尘封于墓碑之下的往事。

为了让演员能够成为训练有素的军人,并且更加切身体会到战场上每一个士兵所经历的痛苦。斯皮尔伯格特别邀请了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戴尔·戴伊为演员们安排了为期十天的军训。在训练期间,演员们不但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战本领、单兵战术和二战时军队的暗语和手语信号等各项技能,还要负重40磅的装备急行军5公里,在泥水中匍匐前进,而且每顿饭只吃罐头食品,每天睡在帐篷里。所有主要演员在拍摄前都接受了军事训练,除了扮演瑞恩的马特·达蒙。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这些演员在潜意识里培养对瑞恩的不满,帮助他们在影片拍摄时将这种潜意识转化成对“大兵瑞恩”的不满。

身为犹太裔的斯皮尔伯格,思索战争中人类为何人性泯灭和如何救赎,是他的战争题材电影永恒的主题。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拯救的是人性。如同瑞恩一家,在战争中几个同胞兄弟同时牺牲的案例很多,而米勒等八人的这次拯救行动,通过自身的牺牲,证明了人性并非那么轻易地被摧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