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五)——我的家乡我的河

(0)

相关推荐

  • 安徽作家‖【家乡的小河】◆姚英贵

    作者简介 姚英贵,黟县人,安徽省诗歌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会员.<生病>曾获"恒顺杯"全国廉洁微型小说大赛一等奖,小说.散文.诗歌曾刊登于<诗歌月刊>&l ...

  • “双线并进”的结构布局模式

    伴学名师 麦穗老师 ★全国小学语文学科名师,浙江大学出版社特聘讲师,cctalk平台"品类十强网师",<学习方法报>特约编辑,20多年一线作文教龄,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 ...

  • 家乡的小河 / 王晓慧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94期 审稿|谭长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

  • 那些年,捡河螺的快乐

      捡河螺 刘述涛 小时候的泉江河,清澈明亮,一眼见底.水中的鱼,水中的石头,水中的河草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在河里洗碗洗菜.淘米做饭,洗衣服.洗竹席板凳,鱼儿成群积队的在我们的脚边游来游去,争抢 ...

  • 萧登║乡愁,是横庄村那条弯弯的小河(散文)

    家乡的河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名曰横庄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一般的地图里是找不到的. 家乡有一条小河,缓缓穿过整个小村子.不曾听过这条小河叫什么名字,但也有人管它叫横庄河.虽然不 ...

  • 流淌在心中的小河

    [往期回读] 丁中历届毕业照大汇总 我是这样接尿的   我患尿结石的故事 一次有意义的骑行 啪啪啪,三个巴掌! 丁沟中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毕业照里没有我 流淌在心中的小河 江都   丁志方 作者丁志 ...

  • 故乡的河流

    故乡在黄土高原,晋蒙交接的边界处,一个人口不过百余人的小村庄.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都知道,那里最多的就是连绵不绝.千沟万壑的黄土地,水是极其罕见珍贵的.有限的雨水不是被迅速蒸发,就是立刻被黄土吸干,隐秘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一):又是柿子采摘季

    故乡就在邢西深山路罗川.山上满是核桃.栗子和柿子树. 前几年,霜降节一到,打工外出的村民,就三三两两返回家来采摘柿子.那满房满院悬吊起来的柿子,映红了山民喜盈盈的笑颜. 可近几年却不一样了,柿子不值钱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二):结霜柿饼巧加工

    武汉的.北京的.石家庄的朋友发回消息,告知快递去的柿饼子已经收到,非常喜欢太行山柿饼. 还有几位朋友询问柿饼到底是怎样制作的,虽拍下照片给他们过目,可还是一头雾水.柿饼加工的辛苦,倒让我不由得产生想写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三):情浓意厚红柿子

    "你们太行山的柿子真好吃,你们太行山人真有口福啊!"南方的一个朋友收到快递去的太行山甜脆柿子,打来电话,赞不绝口. 是的,太行山人有"口福"!被称作"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四):酸枣情结

    人一辈子,若要与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死缠烂打地搅和在一起,那就注定是一种缘分,就像我和酸枣. 儿时的酸枣挂串串乡思在茫茫心海悬着,无落处,难相忘. "小小青蛋蛋,大了红蛋蛋,俺娘来打俺,吓得俺嚇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六)——亲亲故乡亲亲水

    路罗川河水汤汤,顺着川道滔滔东去,日夜不息.她的源头之一,就是我们白岸大北沟起源于南洺水的丽水河. 这条小河水,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年每代,一直默默无闻,哗哗东流着,为两村村民,奉献出自己所有的爱-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七)——念念不忘儿时的元宵节

    过罢了年,元宵节转眼即到.儿时元宵节美好而有趣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又闪现在脑海,念念不忘. 儿时盼过年,尤其盼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才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过罢大年初一,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凑到一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七)——我的核桃树

    核桃大树古风悠,虬干苍皮绿叶稠.纵使中空人上下,优能挂果满枝头.说起核桃大家并不陌生,是人们最爱吃的食物,它具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一个核桃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过程知道的人并不多,那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八)——家乡的板栗

    晋冀交界,太行山脉苍苍莽莽,星峰磊落,秀岭巍峨,如奔龙,如骏马.从南北走向的主干上分支辟脉,抽出枝叶,向东逶迤绵延,一道道沟壑,一条条溪流,无数条小溪水汇聚成大河. 其中有一条大河的名字在商周时叫湡水 ...

  • 魅力太行之山民情怀(十)——邢西山里掰玉茭

    文/冯兵绪 今年只种了大约一亩地的玉茭,"十一"假期回家掰了这些玉米.望着满房顶金灿灿的玉茭穗子,心中满是喜悦!看着这些像棒槌一样的玉茭穗子,禁不住想起了小时候生产队里掰玉茭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