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地名故事 安顺地名故事三则 2020年第37期(总520期)

安顺地名故事三则

丁武光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安顺城东南面,今龙泉路一侧。咸丰《安顺府志》称其“一峦特立,足铺数里,四面异形,锁南关水口”。如今随着城市的扩展,凤凰山麓已辟为人口稠密的街区,山之主体渐至遮蔽于林立的高楼之后,但登上山顶,仍可俯看一城景观。
凤凰山一角 陈文杰 摄

明清两代,凤凰山为安顺胜景之一。明万历《贵州通志》所列八景中,“凤献朝阳”即赋此山。相传该山山形如扑地凤凰,其主体为凤背,两侧斜坡即凤翅,其颈俯曲至南水关内复昂起,东岳庙(今东林寺)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咀。登高临眺,其形依稀可辨。以其位在日出东方,头向卫城,故有此名。

到了清代,凤凰山仍为郡城胜概,“安郡城外八景”将其列在首位,名“东皋晴眺”。东皋,即指凤凰山。《安顺府志》这样描绘:“苍苔绕径,翠藓铺茵。龙泉之水,滃然出穴,清浅漪沵,流注阡陌。当上巳踏青之节,霁日初晴,游人如织。”“龙泉”指凤凰山南一泉,今已不复存在,“龙泉路”则因此而得名。

凤凰山名称的由来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安顺府志》记载,早在明代天顺年间,安顺出了第一个进士赵侃,其墓葬就在“歧山之阳”[1]。这里所说的“歧山”,就是凤凰山。并记:“山有石一方,名仙人床”。到了清代,“凤凰山”渐至出现在史志上,“歧山”已渐不为人所知。

既然“凤凰山”从“歧山”演化而来,这就不能不说说“歧山”。那是华夏历史上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国语·周语》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典籍,记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在歧山上鸣叫。《诗经·大雅》也有句:“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在岐山鸣叫,把“凤鸣朝阳”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尚书·益稷》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为远古时“箫韶之乐”演至九章,引来朝阳鸣凤,随乐声翩翩起舞。其意境美仑美奂:箫韶之绝伦,凤凰之祥瑞,皆集于一地。凤凰山由此而得名,可谓上嘉之选。

如前所叙,安顺建城以来第一个进士赵侃墓就在凤凰山。进而又发现赵侃父母的墓也在凤凰山,并曾立有《凤凰山商辂撰书敕赠赵侃二亲恩典碑》,由明宪宗朱见深敕赠,撰书者为明代著名人物商辂,故又称《淳安商辂书》[2]。说到商辂其人,了解些明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明代近二百多年科举中“三元及第” 的奇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元”连中。这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可谓凤毛麟角。商辂是明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领太子少保衔、谨身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商辂墨迹在安顺凤凰山默默挺立过五个多世纪,民国《贵州通志》入其条,视为黔省金石佳宝。由此可见,早在500年前的明代成化年间,随着一种圣明大德的张显,这座俯瞰万家灯火的山峰,早已是蕴藉祥瑞之气的吉地佳区了。

凤凰山  张健 摄

立《凤凰山商辂撰书敕赠赵侃二亲恩典碑》时,赵侃已入选朝廷吏部任官三年,因其才华,宪宗皇帝朱见深十分赏识,碑文有对赵侃吏部供职的记载:“侃由甲申进士擢今官,以言为职,有以所建。凡其有裨时政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其忠也。”赵侃刚正不阿,直谏敢言,为众同僚所叹服。之后他一直供职朝廷中枢,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掌“银台”。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有极高权力,是明初贵州建省后数十年间,安顺任职京师官位最高的官员,也是贵州在京唯一位列“九卿”的官员。

赵侃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曾祖父赵文政,原为姑苏嘉定人,洪武十五年(1382)从戍征南,留戍普定。他自幼丧母,发愤苦学,常登山以远眺,励志以鹏举。成年之后,资性绝人,无书不读,学益精博,文有奇气。及至庚午中举,琼林夺榜,入仕做官,总对家乡的山水一往情深。赵侃曾于成化庚寅年(1470年)因其继母病逝,回到安顺,终日布衣庶服与乡人游历山水,色平气和,不时到卫学为后生讲学,激励安顺士子奋发精进。此后数十年,安顺人提到乡里的厚德长者,必首推赵公。

明成化十七年(1481),赵侃病故于任上,归葬凤凰山,明宪宗朱见深遣官谕祭赵侃。并镌 “谕祭文碑”立于凤凰山。如此恩渥,在贵州历史上罕见。赵侃是明代从安顺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第一人,也是明代安顺历史上由当朝皇帝谕祭的唯一安顺人。

由此想到,凤凰山上,明代历史上第一名“连中三元”的奇才商辂,为安顺历史上第一名进士二亲碑撰书,这种历史的遇合,堪为传奇,实乃安顺幸事,凤凰山幸事。

由于城市的变迁,凤凰山已被高楼所遮蔽,市区已很难看到凤凰山  张健 摄

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安顺城北,旧时该处山峦凸起,山上山下,骤然可分。如今随着城市道路的修建,周边楼房覆盖,山形已全然消失,而地名则留了下来,成为安顺人识别城市方位的地标之一。
武当山之得名,缘于康熙四十年(1701)贵州提督李芳述。在得名之前,这里与西北面延绵山地统称北山。之所以改称武当,与建于山上的一处明代古庙水星观有关。
武当山 李川 摄

《安顺府志·艺文志》[3]记载,水星关的始建与南门西秀山石塔出自同一意图:即调补风水。“初郡城既建,形家以城南山势不耸,于南隅阜建塔,以彰文明之象。”按古时五行之说,安顺四面环山,五星归位,本为吉地,所缺城南山势平缓,势象不济。加之地形北高南低,三门进水,南向而泻。于是,形家择定天象地脉,认为在西秀山上建塔一座,可以培补风水之不足。
塔山建成之后“继以离位虽昭,坎宫未济,居民多灾”。也就是说先建塔于南,但郡城仍多火灾不太平,问题转为北面,即所谓“坎”宫未济。于是官绅共议,建阁于北山镇之,取水制火之义,取名水星观,奉祀真武大帝,祈保郡城永久太平。相传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很快水星观建成,自此五星得位,四民咸安。
到了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提督李芳述到此观时,阁宇殿堂尚存,因道教名山武当山以奉祀真武帝而名扬海內,故将水星观所在的该地取名为“小武当山”。之后“小”字渐去,通称现名。
李芳述是四川合川人,清代康乾时期著名悍将。军伍出身,因赫赫战功升任高位。早年因征剿吴三桂叛乱有功,擢任西宁总兵。康熙三十一年(1692),任贵州提督。四十五年(1706)四月,康熙帝下诏褒奖李芳述说:“李芳述镇守边境多年,统率军队得法。现在的老将之中,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于是加任李芳述为太子少保,封镇远将军。康熙四十七年(1708),李芳述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壮敏。李芳述任贵州提督时,已是晚年,提督署就设在安顺,因此在安顺留下他的不少传说。
李芳述死后,真武崇尚之风已过,一切皆发生了变化,当乾隆三十四年(1769)普定知县王雨溥以此山阁创修习安书院时,所见的水星观已因“年久失俢,庙貌倾圯”。之后不久,习安书院迁至城內西秀山下原县城隍庙,水星观再度冷落,一度被民间讹传为“水晶宫”,最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消失在历史深处。唯武当山这一地名留了下来,成为今天又一瞩目的城市地标。
如今的武当山已车水马龙  李川 摄

驼宝山

驼宝山位于安顺城东,黄果树大街东段北侧,是经贵安大道进入安顺后瞩目的山峰之一。

驼宝山 王继平 摄

历史上,驼宝山之名多见于史志。最早载于《贵州图经新志》,该志纂修于弘治年间(1488-1505),是贵州第一部省志,也是贵州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卷十四“普定卫军民指挥使司”(治今安顺)中有:“旗山,在卫城东南,峻拔如卓旗。”之后嘉靖、万历诸省志皆有沿记。

到了清代,旗山更名驼宝山,清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载:驼宝山,一峰特起,连络数峰,形家谓为出阵旗。旧志谓之旗山,峻拔如旗帜者,此山是也。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地理志”对所列“驼宝山”作了进一步阐释:“高峰圆洁,俗以为驼之宝也。山后数峰起伏,形似骆驼,首向南,极昂耸之致。头后有肩,肩际小峦岿然,则驼峰也。峰后平际为背,再后迤而上为腰、为股,又迤下为尻、为尾。横卧地上。似蜷其足于腹下者。名之以驼,殊为神似。”

驼宝山  王继平 摄

安顺自古为黔中雄郡,山川毓秀,间气钟灵。2012年中共西秀区委、西秀区人民政府广辟场基,建广场于山南,因山而命名为驼宝山广场,立石为记,寓兴安富民、昂扬奋发之意。

驼宝山上鸟瞰驼宝山广场  王继平 摄

编者注

 

[1]歧山之阳:清常恩《安顺府志》卷三八周原《赵侃墓铭》:“中顺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公讳侃,字正刚,厥配封孺人林氏,合葬普定岐山之阳有年矣。”“歧山”当作“岐山”。张衡《西京赋》:“岐、梁、汧、雍。”薛综注引《说文》:“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因以名焉。”《安顺府志》卷九:“凤凰山在城东南一里。一峦特立,足铺数里,四面异形,锁南关水口,即《方舆纪要》在东南一里,所谓旗山者是。上有石一方,名仙人床。”又卷十二:“明赵侃墓,在城南旗山之左。侃官通政使,墓旁镌有明谕祭文、封诰文。”
[2]淳安商辂书:任可澄《贵州通志·金石志》:“凤凰山赵氏墓碑(成化三年),在安顺府城南凤凰山赵氏墓侧,有二碑:一镌封典文,一镌谕祭文。惜已剥脱。”碑名《敕赠赵给事二亲恩典碑》,并从《黔诗纪略》卷二引淳安商辂《书赵给事二亲所受敕命后》云云,惟“淳安商辂书”五字自成一行。商辂《书赵给事二亲所受敕命后》载于《安顺府志》卷五二。另周原所撰《墓铭》并宪宗《谕祭文》,均载《府志》,莫友芝并录之。《黔诗纪略》仅得赵侃《送邓宗器出守程番》诗一首。文中说《凤凰山商辂撰书敕赠赵侃二亲恩典碑》并加书名号,似有不妥。
[3]即赵懋功《拟习安书院碑记》,载《府志》卷四八。下文所引,多出此文。

· 作者简介

丁武光:笔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顺市作家协会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市蜡染协会顾问、安顺市政府督学等。

2020年5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