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三)《春秋配》(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一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一)《孽海波澜》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一章时装新戏的初试(二)戒坛寺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1)《女起解》(一)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1)《女起解》(二)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2)《五花洞》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3)《贵妃醉酒》(6)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4)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5)改搭双庆社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一)我怎样排新戏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二)《牢狱鸳鸯》(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四)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六)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七)回忆南通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八)台上的“错儿”(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八)台上的“错儿”(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九)牵牛花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千金一笑》(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千金一笑》(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二)《思凡》(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三)《春香闹学》(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三)《春香闹学》(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四)《佳期》《拷红》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三章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十五)《风筝误》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一)从上海到杭州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二)演员病不得(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二)演员病不得(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一)杨小楼的师承(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1)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2)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3)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4)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二)《木兰从军》(5)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五章桐馨社(三)《春秋配》(1)

《春秋配》(2)

“旧社会的女子,提起她的婚姻,脖子也红了,话也说不出来了,仿佛婚姻的选择,她老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少有像姜秋莲那样心里爱慕李春发,嘴里就肯直截痛快地问他订婚没有。写《春秋配》的作者,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大胆的尝试吧。他把台词安排得一点都不觉得生硬牵强。姜秋莲敢于这样问,是受了继母的压迫,实在没有出路,一旦遇见一个同情她的人,抓住这个机会不肯放过,就来试探一下。剧作者对于姜秋莲的性格,一贯地描写她是有胆有识、机警勇敢,兼而有之。她虽然处在极不堪的环境当中,始终不甘心屈服,要跟环境奋斗到底。继母不是压迫她吗,她就想法逃跑。强盗不是威逼她吗,她又能想出脱身之计。《砸涧》一场,你看她在万分紧张的时候,还能够急中生智,要那强盗折梅为媒。近的一枝折了不算,还要再折远的一枝,终于把强盗推下涧去,这都写得相当生动而有力量。但是《春秋配》全剧的内容,现在看来,好些地方是有问题的。我们在没有整理以前,《捡柴》和《砸涧》两场,还是可以单独演出的。

“这出《捡柴》,重在唱功和表情,身段方面倒没有什么特殊讨巧的地方。她跟乳娘出场就有八句唱词,每人唱两句一换。有些人是唱西皮,我是用二黄唱的。这儿的表情,应该配合了唱词的意思,做出一种忍气吞声、莫可奈何的神气来。等跟李春发见面以后,她有两段唱词,要分两种表情:(一)在她答复李春发盘问她身世的时候,我也是唱的四句西皮,是从唱腔和表情方面,尽量表现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的情景,这才能激发起李春发的同情心。(二)在她盘问李春发家世的时候,我唱的是南梆子。这跟头里的诉苦,情绪是大不相同了。先从为什么来到荒郊问起,接着就是住址、姓名、科名、父母、兄弟、年龄、婚姻,一句一问,共有八句唱词。表情方面,先由平静进入亲切,再由亲切进入爱慕,慢慢地逐步加深,问到婚姻,那就可以在欲言又止的羞态中,鼓着勇气,很大胆地表示她的愿望了。

“在我改编《春秋配》以前,京班有没有这出戏呢?有的。名琴师孙佐臣的父亲,也是唱青衣的老前辈,因为他排行第八,大家管他叫孙八。他在春台班曾经排过全本《春秋配》。我就知道王长林给他配石敬坡,至于他是根据什么本子改编的,我现在已经说不上来了。打他演过以后,几十年来,京班就没有别的角色再演这出戏了。有看过他演《春秋配》的老先生这样说:《捡柴》和《庵会》两场,是后排的,处理得比较合适一点。其他的场子,也有不如从前的地方。’

“我听伯父谈起,这位孙八先生的本领真不小。他一手教出四个徒弟,谢双寿(王瑶卿、姜妙香……的师傅)、田宝林(陈德霖……的师傅)、孙心兰(孙怡云的父亲)、张芷荃(四喜班著名昆乱老旦张云亭的儿子,名丑张文斌的父亲,尚小云……的师傅,张云亭长得就像太监,外号叫他张老公。昆曲有一出《守门杀监》,他扮王承恩是他的绝活,内行至今谈起,还是津津乐道的。)各人学的玩艺儿,全不一样。他们又都去拉胡琴,所以等他们谢绝了舞台生活以后,就净给同业子弟们教戏。近几十年来的旦行角色,大概都跟这四位老先生学过的。

“关于《春秋配》的剧本,我看到的已经不少了。除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四川梆子之外,还有湘剧、汉剧的各种本子,在地方戏里算是一出有名的好戏。把这些本子对照一下,内容是大同小异,究竟最早的发源是哪一个剧种,还找不到确实证据。如果根据刻本推测,四川刻的恐怕比较要早一点。

“黄芝冈同志告诉我,他听见四川的传说,《春秋配》的祖本,是一位四川的剧作家李调元编的。据说李调元写《砸涧》一场,写到侯上官威逼姜秋莲,该用什么方法,好让侯上官失败,姜秋莲脱身,他在屋里,想来想去,也想不出适当的处置。他就走出大门,散散步,预备活动活动脑筋再写。信步走来,经过一座大花园,抬头看见有一枝红梅,是从墙内斜着伸出墙外来的,枝上开满了花朵,鲜艳夺目,煞是好看,他顿时灵机一动,赶回家去,提笔就写出这段《摘梅堕涧》的布局。后来编的新戏,如《孟姜女万里寻夫》,在她中途路上,也加上遇见强盗威逼的穿插,原封不动地把这个老套子搬了过去,那就变成'滥调’了。

(按)李调元字童山,四川的绵州罗江人。乾隆进士,做过广东学政。他的著作,关于戏曲的,有《雨村曲话》和《雨村剧话》。另外著有《粤风》,是介绍广东的民歌的。《蜀雅》是集刻四川人的诗歌。这些著作,都收在他所刻的一部丛书,名叫《函海》里。他还编过几出四川的梆子戏:《梅绛袭》(又名《梅绛雪》)、《花田错》、《木荆钗》(王十朋的故事)、《凌云渡》(一名《青蛇报仇》,是续写雷峰塔的故事)。他曾被充军到口外,释放回来,就不再做官了。因他向来爱好戏剧,罢官后专心致志地在演技方面训练他的“家童”,他还常常带了他们到各处去做流动的演出呢。

“在京戏里的侯上官,是武二花应工。因为他是夜晚出门,做的偷盗买卖,所以出场就用走边身段。上了魁星楼,看见姜秋莲跟她的乳娘,正好越墙逃跑,他赶上前去,杀死乳娘,抢了包裹,还要威逼姜秋莲。等到摘梅堕涧以后,遇着石敬坡把他救了起来,他的两腿已经跌断,包裹也让石敬坡骗去了。他念完两句台词:'涧下贼遇贼,折本又折本’才下场的。黄芝冈同志又告诉我一桩湘剧演侯上官的故事,他是听到湘剧前辈彭凤姣这样说的:侯上官在湘剧演的《摘梅堕涧》里面,也是净角应工,另有他一套做工的。他穿草鞋上场,和京戏的穿靴子出场就显得两样。全场都用矮身段取胜。净角这类做工,湘剧的行话叫做'裹脚戏’。同时被人称做草鞋花脸。从前有个夏胖子,在永安市演这出戏,台下的观众,想寻找他的短处,就准备了很多的草鞋(湖南乡村看戏的习惯,如果对演员的演技不满意,就拿草鞋掷上去)。他演到侯上官上魁星楼的时候,少走了几步楼梯,交代不够清楚。他正跳到桌上在做了望的姿态,有一位卖水烟的看客,在台下警告他:'夏师傅谨防草鞋,你是几步上楼的。’夏胖子一想,不好,看样子草鞋快要上来了。他下楼只走了两步,就假装失脚,用一种滑下楼的姿势,来形容侯上官见猎心喜,有迫不及待的情绪。剧情的处理倒很生动,果然博得满台下的好声。从此这个滑下楼的姿势,便成了固定的身段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