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 唐 ] 杜牧
《张好好诗》[ 唐 ] 杜牧

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

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

丹睑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

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

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

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著作尝任集贤校理。] 聘之碧瑶佩,

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

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

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张好好诗》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又云:花到十分名烂漫者,菁华内竭,而颜色外褪也;草木秋深,叶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内凝,而生气外敝也。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原文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折叠 《张好好诗》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杜牧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杜牧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位市长给妓女写的一封信,成了书法界顶级文物,被禁止出境展览在中国的书画界,绝大多数的历代名品被收藏在了博物馆,当然还有一些散落在民间。在中国的博物馆当中,论及书法精品的收藏量,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市博物馆,堪称无与伦比!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有一件书法极品,此作乃是书法界的顶级文物,乃是一位市长写给妓女的一封信,此作因为太过珍贵,被禁止展览出境。在中国的文化界,总计有60余件,被禁止出境展览的作品,此作便是其中的一件!唐代的书法界,谁最出名?无疑是“李杜诗篇万古传”中的李白跟杜甫了,然后在整个唐代能够跟李白和杜甫齐名的,要属杜牧和李商隐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大诗人一般皆为大书法家,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他们的书法水平与当时的一流书法家媲美。

大图模式比如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以及大诗人贺知章其书法完全不逊色与顶级书法家,杜牧也是如此,他的书法在大唐盛世的滋养之下,且独特的内在底蕴和妙悟法度的技法高度,是后世书法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也是为什么书法要宗法“晋唐”的原因,晋人可谓是书法之源头,而唐代的书法家之多,流传的作品作品之广,是最接近晋人也是晋人最好的学生,这个时代的书法家,由于独特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能够学到了真正的笔法,与晋人如出一脉,所以唐人书法可谓是一块敲开晋人门户的敲门砖!

大图模式杜牧的这件《张好好诗》,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早年的杜牧在大官沈传师的府邸当幕僚,他喜欢上了府中的一个“妓女”,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妓女在古代称之为“官妓”,与寻常意思上的“妓女”意义是不同的。两人情投意合,无奈妓女张好好被沈传师的弟弟纳为姬妾,几年之后,被抛弃流落街头,以卖酒为生,正在这时,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杜牧,遇到了曾经的挚爱,百感交集当中,写下了这件著名的《张好好诗》。可惜的是,杜牧后来在长安城中郁郁而终,这位曾经的红颜知己,跨越千山万水来祭拜,并自尽与墓前,实在是可歌可泣!

大图模式杜牧曾经做过黄州、池州等地的刺史,官位相当于今天的市长了。面对这位曾经的红颜知己,他将满腹柔情寄托在了这首《张好好诗》当中,诗文内容与书法完美融合,情随笔转,技法与情绪完美契合,达到了“神乎其技”的境界!从书法的技法上来讲,《张好好诗》从线条的内部运动上是完全继承“二王”衣钵的,这也完美体现了这件唐代草书与晋人如初一脉的特点。在笔法、字法、章法上,我们不用做过多解释,真正对晋唐书法有一定的认识的人,一见此作,便能心生共鸣。

大图模式这件《张好好诗》是在清末溥仪出逃的时候带出宫的,后来此作流落与民间,被大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购买,折合到现在能值几个亿!后来张伯驹先生将此作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图模式如今,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将这件《张好好诗》按照原作大小进行1:1复制,还原出跟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字字与真迹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