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可以去恨时,才能抵达内心深处,遇见爱

家,本来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即。

1

恨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

《当怪物来敲门》里的小男孩康纳,宁愿选择去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心中对母亲的诅咒。

他每天都活在母亲随时要病逝的恐惧中,他实在是受不了了,所以他宁愿妈妈能马上死去,这样就不用再担心受怕了。

他太害怕,所以生发出“希望妈妈马上死去”的这种想法,但并不代表他真的希望妈妈死去。

即便如此,他仍旧不肯原谅自己有“希望妈妈马上死去”的想法。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通常会把怨恨父母,视作一件最卑劣的事。

其实,恨的情绪很健康。 恨父母,很正常。不健康的是,我们不允许“恨父母”的情绪存在。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恨父母”的情绪,我们就很难穿越“恨”,走向爱。

展开剩余87%

当康纳最终接受了自己恨母亲的情绪,他终于可以面对母亲的离世。母亲临终时,他终于可以将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意和不舍表达给了母亲,平静地完成了与母亲的分离。

当我们穿越心中所有的情绪,才能抵达内心深处,遇见爱。接纳“恨”,才能表达爱。而未被表达出的“恨”,会转化为对自我的惩罚。我们会通过使自己不幸福来报复父母:看你们对我做了什么!

前段时间,我再一次看了柴静对周星驰的采访,当柴静问到结婚问题的时候,星爷说了一句令人十分心酸的话:“我已经没有机会了。”

电影里的星爷充满无厘头,搞笑十足;现实生活中的星爷孤独、敏感。其实,无厘头,只是他应对恐惧的防御。

小时候的星爷,成天要面对父母的吵架,一言不合还要当着孩子面打上一架。“他们其中一方,会不会被打死?”这是小孩在面对父母打架时最常见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星爷的办法是,把眼前凶狠的男女想象成卡通人物,即便一拳被打倒,他们也不会真的死掉。这是星爷无厘头的来源,是从小保护他不被恐惧吞噬的保护伞。

为什么你们要在我面前打架?!

为什么你们那么自私不考虑我的感受?!

我恨你们!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这些情绪表达出来,也许我们便能允许自己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而哭不出来的泪,会憋成内伤。

我们最大的内伤,便是惩罚自己不去幸福。本该在孩童的年纪,享受做一个孩子的权利,然而,我们却背负了太多东西。

是时候,卸下来了。

2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能原谅自己

我多年参与自救行动,起初的对象是自己,后来是作为他人的指导者,我开始领会,修复过程的核心是原谅自己,这一点是最根本的。

——黛比·福特

求助者莉莉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深受焦虑的困扰。在她焦虑症状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刀,都不敢靠近。一切锋利、危险性的事物,都会引发她的焦虑。

后来,莉莉开始进行内在工作疗愈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焦虑症状,或者说,一切心理问题或者创伤的修复障碍,都来自我们不肯原谅自己。

焦虑,是对将要发生事件一种过度危险化的解读,是我们高估了事件后果的表现。焦虑指向着未来,但焦虑的形成主要来自过去的经验世界。

当回溯起自己的焦虑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莉莉谈到了与父亲的回忆:

记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玩游戏,奶奶突然回家,父亲让我去把饭菜给奶奶热一下,我当时贪玩,随口说了一句,「等一下,等我这盘游戏玩死了,我马上去!」我还没回过神来,父亲几个大巴掌已经狠狠地甩在了我的身上。

在我记忆中,每当面对父亲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好像在悬崖上行走。我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又会暴怒,我不知道我的哪一件事情又会做错,遭到父亲的惩罚。

成年后的莉莉,总会把一件事情的后果严重扩大化,总觉得做了一件事,很可能伴随一些毁灭性的后果。而这样的经验世界,和莉莉早期与父亲的经验世界不无关系。

创伤带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来自我们会陷入的一个思想死角,也就是我们通常会有的一个想法:我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一定是我哪里有问题。

当孩子有了不良言行,其实这是一次很好的正面引导的契机,家长可以通过这次机会去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反思自己言行的能力。而绝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是辱骂、暴力的方式,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孩童创伤的最主要原因。

面对来自父母的惩罚,孩子很难认识到父母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只会单纯地认为:一定是我有问题吧?否则我为什么凭白无故遭受惩罚?

莉莉在创伤修复过程中,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这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一件关于他(父亲)的事。即莉莉父亲的情绪失控,是父亲的性格和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莉莉的问题。

一旦我们形成不肯原谅自己的心理模式,一旦“一切都是我的错”生长于我们的潜意识中,成年以后,我们便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很多自我伤害的行为。

意识到我们所受的创伤并不是我们的过错,这是很多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最关键环节。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医生西恩不断地告诉威尔,这不是你的过错;心理电影《凡夫俗子》里的康纳德原谅了自己——“自己侥幸活了,哥哥死了”,得以救赎。

原谅自己,意味着我们开始明白,并不是因为我不好,才会发生那些“恐怖”的事。也只有我们在原谅自己之后,才能停下自我攻击。

当我们放下自我攻击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开始爱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鞭打自己,使自己活在恐惧和卑微之中。

3

不要在过去和痛苦中寻找存在感

创伤修复,除了原谅自己以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放下对过去经历的执着。

如果说,原谅自己意味着与过去生活的告别。那么,放下对过去生活的执着,便是我们走向未来生活的必要途径。

为什么,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版本如此执着?

因为我们在其中获得了存在感。至少,活在我们的故事中,解决了三个引发存在感的焦虑性问题: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要到哪里去?

当我们活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我们以受害者自居,这个身份可以帮助我们去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

我恋爱谈不好很正常啊,我从小就缺爱;

我工作不好,没什么自信,很正常啊,我从小就没被人鼓励过;

我很懒,很正常啊,因为我爸妈总给我高要求,实现不了,我就什么都懒得做啊。

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故事版本,除了是因为人性,天然地想要待在舒适区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

我们拒绝开始新生活;我们不敢去实现自己;我们不愿意使自己快乐,快乐仿佛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想一想,如果跳出我们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将成为谁?如果放弃我们自己的故事版本,我害怕失去什么?当你得到答案,也许就能解锁,多年困扰的事情。

4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智慧本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疗愈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宝藏。

愿你在穿越荆棘的道路上,有阳光相伴,愿我们有幸相伴同行。

来源:心之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