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一部爱的科普指南

文|水面清溪

我的前任老板曾经把《爱的艺术》当作礼物赠送给公司所有的已婚同事。对于为人父母、子女、夫妻,如何在生活中学习爱和发现爱,这本书的信息量是足够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的哲学家兼心理学家。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占有还是生存》《自为的人》。其中,《爱的艺术》已被翻译成32种语言以上的文字。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艾里希·弗洛姆所提供的哲学和精神分析学双重视角值得借鉴,有助于处于繁忙而功利的物质生活之中的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人格的发展与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回归一种用爱汲取快乐的精神生活。

爱是自我修行的馈赠

我们为什么需要爱?爱是克服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的必然选择。民众一致的结合,如群居、民主制度、群体习惯、风俗、观念的一致都是虚假的一致,是消除个性化差异的雷同,不足以弥补分离之忧;迷狂的结合,如酗酒、药物、集体性乱、性高潮,除了给人强烈的体验感之外,只能是一种短暂的、周期性的和谐,而且隐含的暴力倾向攻击身心的健康;而社会生产活动的结合,如工匠、工人、画家都是人与物的结合,往往缺乏人际协调。正是基于这三种克服分离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弊端,我们最深切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也就是爱。

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艾里希·弗洛姆讲述了共生性结合的两种极端形式:受虐狂和施虐狂。前者倾向于屈从、依附于他人,后者倾向于支配、控制他人,两者互为对方的附庸和一部分。共生性结合可以让人摆脱孤独感,但本质上是一种没有尊严的结合。

与之相反的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也就是成熟的爱。只有成熟的爱,才能使人真正从孤独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才是对我们生存问题的完全答案。成熟的爱是全书讨论的主题,其核心的观点: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突破人与人分离的屏障的能力,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达成这种能力需要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修炼个人品质。

如果基于“成熟的爱”的理论框架来看待爱,我们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首先,我们可以破除原有对爱的常见误解。诸如,爱的问题不是无助者期待被爱的问题,不是无能者希冀新对象的问题,也不是利己主义者等价交换的问题,更加不是被激情操控者坠入情网的问题。其次,爱不是被消极情绪所驱使,是出于一种积极的情感,进而产生自由地给予的行为,它是爱的能力实践。最后,这种爱的能力关乎到个性的发展,是否克服了依赖性、剥夺他人、守财欲望、自恋妄想症等人格弊端,并且与个人突出的创造力倾向相关,是否产生了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和依靠自身能力达到目标的勇气。一言以蔽之,爱是自我修行的馈赠,以一个人主动发展出完整而独立的健康人格为先决条件。

如何主动发展爱的能力

爱作为一种主动的能力,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其他一系列活动上: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关心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与成长的积极关心,也是了解所爱对象的动力。对所爱对象了解的深浅和客观程度则关系到能否尊重所爱对象的独特个性和意愿。倘若不能够尊重对方,那么责任有可能蜕变成占有和支配。

在“成熟的爱”的理论基础上,弗洛姆着重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来阐明如何主动发展爱的能力。母爱具有无条件的特性,父爱则代表一个权威秩序的外在世界。对无条件母爱的依恋和父性权威的膜拜是人格发展的两大障碍。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母性的良心与父性的理智和判断力。真正成熟的人具备爱的能力,懂得协调如何爱他人和爱自己。

母爱常犯的一大错误是无法克服自恋,无法正确地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也是不成熟的人身上典型的缺陷。母爱经历了身体合二为一的哺育过程,具有自恋的特征,一般母亲很难容忍与长大后的孩童分离。正因如此,母爱的真正伟大之处不在于母亲对婴儿的爱,而在于对成长中的孩子的爱。只有少数慈爱的母亲,才能做到了解并尊重成长中的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独立成人。

生活中常常还出现一大波“无私”的母亲。无私和自私本质上都是缺少自爱的表现。因为缺少对自己的了解,缺少对自己的关心和喜爱,缺乏对生活和爱的创造力,导致内在趋向空虚和萎靡,隐藏的是强烈又难以捉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质。

缺少自爱是母爱的第二个常见错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母爱的责任除了对孩子的关心和肯定外,更重要的是传递生活的甜美和生存的幸福。“无私”的母亲往往是失责的母亲。她们倾向于把不切实际的名利目标、无处不在的生活敌意、维持破裂婚姻的艰辛等自身生存的问题,强行投射到孩子身上,使得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了解、尊重、引导。

孩子们长期处于“我因被爱而爱”的质疑之中,为努力获取值得被爱和使人高兴的优点所累扰,总存在于爱可能会消失的恐惧之中。“无私”的爱具有可怕的欺骗性,常常令被爱者不知所措和难以指责。

甄别病态的爱情与真正的爱情

从整体内容来看,《爱的艺术》其实是一部爱的科普指南。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弗洛姆在第三章还谈了许多爱情的错误形式,可以用来自查自省。

现代社会常见的两种模式化了的病态爱情: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结合,逃避孤寂港湾的爱、相互协作满足的爱。爱一旦建立在狭隘的优越感之上,注定走上下坡路或分叉路。现实里明星的婚姻生活常发生闹剧。最细思极恐的莫过于,大叔吴秀波出轨年轻小三,作为经纪人的原配却助力配合吴秀波,阴谋设计小三。

神经紊乱症的爱情:一方或双方依附于对父母的想象,在成年生活中把曾有过的对父亲或母亲的感情、希望和畏惧转移到被爱的人身上,从未摆脱儿时与父母关系的模式,并在成年人生活的感情需求中寻找这种模式。精神分析学认为,不成熟的伴侣会让双方产生难以消解的痛苦意识,常见于巨婴男、大男子主义、宝妈男及其伴侣。

其它常见非理性的爱:偶像崇拜的爱(未有效发挥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水平,把所爱之人当作偶像崇拜,丧失自己的力量)、伤感的爱(沉浸于从文化产品中体验爱的满足,或者把爱从现在转移到过去或未来,不从当下的现实中作出努力,实现对爱的期望)、投射机制的爱(忽视自身的问题,关心、指责、改造对方的缺点)、浮于表面冲突的爱。

在第三章末尾,弗洛姆提及了真正的爱情是如何产生的。双方跳出各自物质生存的圈套,感受自身的存在,围绕自我存在的核心实质问题进行交流,在发展双方的力量和关系的深度的基础上,合二为一。换言之,真爱的指向是超越世俗条框和物质浮华的灵魂式爱情。学会理智地摘掉病态爱情的多副面具后,反而给予人极大的信心。《倚天屠龙记》里杨逍和纪晓芙之间那种深刻而永恒的爱情,仿佛不只是遥远的梦。在最后一章弗洛姆详细阐释了与爱的实践活动有关的态度与品质:自律、规范、专心、耐心、兴趣、敏感、客观、谦恭、理智、理性信仰、勇气、创造力。这些不仅是发展爱的能力的特殊条件,也是个人追求理性生活的必备条件。

结语

全书的结尾,弗洛姆又结合社会领域提出关于爱的实践的问题。一个交易盛行和奉行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社会文化,建立的是以利已主义和公平伦理观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分离。只有极个别的人,可以抵抗利益的贪婪。既赢得与亲友的和谐,又在社会工作领域成功实行并发现爱,只能是个别现象。弗洛姆以近乎科学家级别的理性态度收尾,排斥爱的社会文化与人性和人的生存相悖,社会结构必然面临变革。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是大师弗洛姆的著作,但还是想给出诚实的评价:爱是深重的艺术命题,单纯地以分析说理来讨论,细究的话,欠缺说服力。持续畅销又高分好评的科普读物貌似都有这样的缺陷。《爱的艺术》不够哲学的深度,不够心理学的宽度,大量的阐释和推导,定位更贴合科普大众读物,不太符合小众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我所理解的艺术是以美感的直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理性与感性融合后的坦然为导向,以无肯定的、多样化的答案为结果,可以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极致倾慕,也可以是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之棋逢对手的相遇相知,更可以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肉体风流与灵魂忠诚并存的高级境界。《爱的艺术》偏向一种科学的、严肃的理性,旨在提倡人发挥理性的光辉并呼唤爱。全书主张“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关于爱的企图和想法都会失败”,着眼于这样一个改变现实的论点,对人性刻意地扬长避短,难免陷入理性挣扎的怪圈。

爱的能力不仅需要理性来主动发展,更需要接受感性艺术的熏陶,进而重新挖掘并反思自我生存的问题,就像弗洛姆自己提到的通过树立永葆活力的人物形象传播爱的品质和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