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精品民宿改造案例分享

有一种说法:民宿是改造的,不是建造的,我认同。就像古镇,古镇是自然生长的,不是后来仿造的。

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一个“民”字。脱离开原住居民的民宿和古镇,就没有温度、没有烟火、没有生活。不接地气的东西,有的可能是浮夸的形象和政绩,以及短暂的、浮躁的围观和喧嚣,不会有持久的市场,劳民伤财,害人、害己、害旅游、害国家。

京都 Guest House合庭

        用地面积185㎡   建筑面积  120㎡

项目选址位于京都乌丸五条,房子本身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传统的木结构町屋,主体骨架良好,除了一些杂乱的私人加建。房主意将其改造成一个独特的高端精品民宿。原则上设计师尽可能的去保留,同时也需要更新以满足现代的生活需求,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个混血的新旧组合建筑。和一般纯住宿的民宿不同,设计师还提供了小博物馆式的文化展示体验空间,所以取名合庭。

「设计前」

建筑外观

建筑内部

「设计后」

设计在正立面上插入了一个隧道般的纯粹现代空间作为主入口,向外伸出街道,向内穿过母屋直入深处的庭院,使得人们在街上路过时便能看到深处的庭院景观,这便是新对话场景介入的开始,旨在拾取表达传统京都生活文化的精髓——庭院。这个隧道除了连接民宿和茶室庭院等各空间外,同时作为展廊,展示收集淘来的各种日本老旧物件,给当地艺术展示提供一个干净的背景。

为满足新的需求设计师重新梳理了母屋室内空间,在不破坏原结构的基础上,修改了楼梯的走向并做了新楼梯,因为之前的老楼梯非常拥挤陡峭,走起来并不舒适,还在一二层都加入了现代的卫浴空间,以保证体验的舒适性。

当然加固结构的代价也必不可少。在利用楼梯下部空间制作储物抽屉时,设计师将拆下的老房子木板材重新利用做成抽屉板,体现房子本身的历史情感。

清理庭院时从地里翻出了许多具有年代的石头和石缸,庭院景观的设计便以这些石头为中心展开,还保留了院内原有的枫树,同时结合现代和传统的造景语法   ,创造了一个看似日式又有点现代的庭院,用弹丸之地演绎出山石海。

材料的选取上设计师以原木和素土肌理涂料为主,把手五金等选的做旧金属和黄铜,以材料本身真实简单的自然机理延续保持原本母屋的质朴。每个空间我们都能同时看到旧木结构和新木作家具隔断的同时存在,非常有趣,以一种看似矛盾的对立表达,让住在这的人切实感受到各个时代的痕迹交汇。

苏州有熊公寓

项目位于苏州老城区的一处古宅,宅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老宅始建于清代,有着百年的历史,是典型的苏州园林庭院。

整个园子由前后8个大小不一的庭院组成,前后有四进的厅堂楼阁,其中4个是清代的木结构古建筑,另外4个是后来扩建的砖混结构建筑。改造前的老房子自然衰败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气息。设计内容包括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改造,室内设计及庭院改造,将老宅院变身为现代文旅公寓。

「设计前」

建筑内部

「设计后」

设计基本沿用了原有的庭院布局。对于清代古建改造部分,设计保留了全部的木结构,设计重点在于解决古代建筑和现代生活模式所需空间的矛盾,在内部增加了增加空调和供暖系统,以及卫生间淋浴间等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功能。外立面改造去除原有木结构表面的暗红色油漆,改为传统大漆工艺做出的黑色,与原木色门窗结合,展出老宅古朴素雅的气质。

室内陆面沿用了原先建筑的金砖,其他材质选择基本采用黑胡桃木材,天然石材等自然材质,忠实于材料本身真实的质感,延续古朴的氛围。砖混结构建筑改造的部分,则去除了原先立面上的仿古符号,新做的黑色金属凸窗使用的是简洁而纯粹的现代语言。室内使用原木色家具,与古代建筑室内的深色黑胡桃形成对比,更具有轻松舒适的现代气息。新与旧有着各自清晰的逻辑,在对比和碰撞中和谐共存。

老宅在历史上是属于一户人家的私宅,虽然要改造成现代公寓,但设计理念是希望延续老宅原有的精神和空间体验感,而不是将宅院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客房。对于每个入住的客人,不仅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更能走出来在整个园子里与其他人交流。

整个园子除了15个房间作为客房,另外超过一半的空间都作为公共空间利用,例如公共的厨房,书房,酒吧,甚至是公共泡池。做饭,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不但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完成,也可以在园中和他人一起以共享的模式实现,家的意义在概念和空间上都被扩大了。整体的功能布局在庭院从南侧入口向北侧层层递进的同时,完成公共向私密的过渡和转化。

庭院是苏州古宅中最美的空间,它像城市空间中的广场一样比建筑空间本身还重要,庭院自然成为了另一个设计重点。苏州的传统庭院,空间虽不大,但小巧精致的布景,把广阔的自然微缩于方寸之间,简约而意境深远。老宅院里,每个古建筑都有一个独立的庭院,在设计中把原本格局中没有庭院的房间,也特意留出一部分空间作为庭院使用。

住宅不再是封闭的,室内与室外相通,庭院与庭院相连,延续了苏州园林的情趣,同时也完成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过渡。空间随着人的行走变化流动,人的感官体验是动态的。其中的亮点是入口空间,原先的停车场被改造成了石子的庭院和水的庭院,穿过竹林肌理的现浇混凝土墙面,回家的客人从外面的城市节奏自然的转换到园林宁静自然的氛围里。山水和植物的元素在苏州庭院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入口水池中的下沉座椅,让人们在休息时更加亲近水面和树木,石头和水,一枯一润,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通过庭院的改造,动和静,城市和自然,达成了最大程度的和谐。另外在每间客房,也都有私密的半室内庭院,在家的人们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室外庭院里悠然恬静的自然景观。新增的外立面开窗,一面是传统的苏州园林,一面是热闹的水码头,可以看到最普通的苏州日常,人们在河边巷口聊天,做家务,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是另一种动人的景观。

古宅的改造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在城市人越来越倾向独居生活的个体时代中,希望通过苏州古宅的改造,创造一种打破私密界限,让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产生交流的空间,以现代人的审美,哲学为基础,展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也是对于古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新思考的开始。

终于见到你精品民宿

项目地处北京风景秀丽的延琉路旁,四面山峦起伏,一条小溪曲曲折折地淌过古朴的村落。为了将其打造成自然中的野奢度假酒店,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理想度假情怀一直贯穿于设计师的设计始终。

整体院子背山面水,原石、原木取之自然,红砖,青瓦就地取材,没有雍容华贵的气质,但求着温和质朴的 愉悦。一进大门,一片充满仪式感的大草坪映入眼帘,与背后奔放的山地景观融为一体,让你感受心归田园 的悸动。

草坪一侧是一个下沉式户外客厅,大家落座一堂,围着篝火且谈、且歌,营造出天然的好客氛围,都市派对与自然山林相映成趣。没有过多的构筑,一上一下的户外空间反而给到来的客人更多的想象与创造力的自由发挥。

利用院内现状果树,在靠近客房的一侧辟出了体验农田,春听雨,夏看花,秋收果,冬飞雪,打造真正的四季“山林憩居”。

利用院内现状果树,在靠近客房的一侧辟出了体验农田,春听雨,夏看花,秋收果,冬飞雪,打造真正的四季“山林憩居”。

独特的场域历史造就了独特的空间性格。现状房屋是上世纪80年代遗留的供销社,是一个商贸流通的聚集地,门庭若市,互通有无,热闹非凡。不同于北方其它的宅基地改造项目,它拥有完整的院落空间和两排农房,占地5000平米。我们不希望平地重起,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翻新和扩建。房屋主体结构为毛石墙和木结构,新建部分采用钢结构。利用现有房间进深和挑高的优势,拆除原有的隔墙,将每一间房的使用面积尽可能扩大。为了充分展现北方乡村的民居特色,屋顶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和檩条,只是做了结构性加固和功能性翻新。通常作为建筑基础“配角”的结构部分在设计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旧时代的“骨骼”成为了新时代更加硬朗,“幕后英雄”一跃而成“台上的主角”。

传统民居常用石料、木作,然而到了现代,建筑中鲜见原石与原木,但是石与木带给现代人内心的情感仍然挥之不去。原石、原木、瓦片就地取材,放弃精细加工,质朴的天然材料搭配精致的人工手作家具,在灯光的映衬下,粗扩的气势中不乏精致和细腻。

儿童房的山墙立面在拆除过程中同时保留了砖墙肌理,通过艺术化手法的开凿修饰。个性色彩的粉饰,将本来暗淡无彩的墙面变得生机又有活力。专门辟出的阁楼床与帐篷游戏区域在满足儿童居住的功能的前提下更为丰富了体验性和趣味性。榻榻米客房可同时容纳两个家庭或几个朋友的聚会度假。储藏空间隐于墙内,扩大了空间体验感

最终,建筑不再是乡村农舍,庭院不仅是空间的围合。不同的材料在自然的环境中媾和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其中时间留下的清晰痕迹反而模糊了时空体验,将现代生活的精致、自然农林的朴素同时带给宾客,在山野乡间获得城市中不能感受到的“生活”的仪式感。

责编:小白 梦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