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氏往事(二十一)

缑氏往事之二十一:花生

我婆婆家是湖北红安的,革命老区将军县。全域丘陵地貌,颇有一些土特产:茶叶,红薯,板栗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我认为是红安花生。

那花生榨出的油,用来烹饪,有种纯天然的,浓烈的香,让人远远就能嗅到。使它随便炒个青菜,都可惹来啧啧称赞,不是掌勺人厉害,油香而已。吃惯了这种,再看不上别的。早些年回老家,每每返广东时,后备箱塞得满满的,总少不了几壶花生油。近些年,老公血脂高,医生叮嘱少吃花生油,才不得不忍痛割爱。

前一段,小叔子从老家过来,带了一些花生,是新收的。弟媳妇打电话说,还没晒干,不能捂起来,得晾着。这让我欣然忙活了半天,找几张大报纸,摊铺在阳台上;不多会儿,发觉要下雨,便移到客房向阳的飘窗上,重新摊铺开来;还是觉得不妥当,最后,移到了客厅的行李台上。

虽然,这铺晾开的花生,不足一个平米,但总算有了点丰收的味道,看在眼里,自然满是喜悦。农村出身的人,最留恋的,莫过于这田地里的东西,收获到家的感觉。劳动的充实,大地的馈赠,曾经那么真实地,证明着我的身份。

我和老公讲,小时候认识你就好了,那样,童年的我,就能天天吃花生了。他以为我开玩笑,因为在他眼里,花生太过司空见惯,不明白那堆积如山的农作物,在堂堂中原地区,为何那么稀罕。

小时候,我的家乡不种植花生。除非过年,平日里是吃不到的。而且,眼看着春节临近,自已家也舍不得买,只能一天天盼着外婆家送来。

年底送花生,是故乡一项风俗。通常是,娘家送花生给已出嫁的女儿,其寓意大概是,祝盼女儿嫁到夫家,能多生孩子,既生男又生女,谓之花生。父母疼爱女儿,花生一送很多年。年底到了,家家小孩都盼着,盼着自己的舅或姨,拎着袋子或篮子,早日出现在村口。

送过来的花生,通常是炒制好的。据说烹炒时,要用上砂子,我没有亲眼见到过。花生的麻皮上,有炒制时留下的黑色焦斑,证明它是熟的,香的,诱人的。我们早忍不住了,拨开麻皮儿,搓去红衣,白白的花生仁,放在口里,咬一口酥干脆香。

而我,则喜欢挑选个最大的花生,将麻皮儿上部咬开个裂缝,用那缝隙夹住下嘴唇上一点肉,再松开手,摇头晃啊晃,花生掉不下来;小伙伴们全跟着一起学,一起嘴唇上夹个花生,将头晃啊晃。我们就用这种,自已研发的娱乐方式,向周围人描述,吃到花生的喜悦。

那时的我们,没有学前教育,所拥有的一点点才艺,全都是从长辈嘴里,搜出来的顺口溜或谜语。其中一个就是:“麻屋子,红帐子,里头睡个白胖子,猜猜那是啥---”,这谜语的答案,全中国人都知道。可我们不管,过年了,一有花生吃,大家就要一遍遍念起。

那时,我们家家都种植棉花,收获的大量棉花,都卖到了镇上的棉花厂。到了秋天,棉树渐渐枯黄,棉叶脱落,唯有个别没开放的棉铃,留在树上。一棵棵棉树被连根拔起,转移到院子里,围墙边,大门口。

棉铃被晒成褐色,有些裂个缝,有些坚守着紧实,大人统统把它们采摘下来,一个个抠出棉花瓣儿。最初硬硬的,继续晒,连晒带揉,终于,它们变得软和起来,送到轧花处去籽儿后,就应了李白那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个看似无用的棉铃,在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修炼成了棉絮。

这棉絮弹性差,也不是纯白色,发黄发红,无法出售,自家一时又用不着。父亲便会学着别人,用自行车拖着一袋子这样的棉絮,绕道翻过遥远的南山,同那里的人家换花生。

南山究竟有多远,我弄不明白,只记得父亲讲起,山那边的人家,花生多得不得了,家家收花生,就如同我们收小麦,户户都有几十袋子。“他们稀罕棉花”,父亲说,“我们最次的棉花,他们也抢着要”,父亲边说边乐。

最后,父亲问我,你知道花生长在哪里吗?我摇摇头,他说是长在土里,跟红薯一样,我不相信,父亲多半是哄我的,因为我想像不出来。吃着父亲换回的花生,想像着各家各户几十袋子,土里生长到底是真是假,生活为何那么多不可思议。

后来,村里也不种棉花了,红薯,黄豆,谷子,芝麻,大蒜洋葱之类,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农作物,都不种植了,单种玉米和小麦。记不清哪一年,偶尔种过一点花生,直到那时,我才见到了花生生长的真面目。

长大后,读了许地山的《落花生》;后来,做了语文老师,也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过这篇课文。一方面借助教案,另一方面,庆幸自己见过花生,不然,从何讲起呢。

后来,同老公聊起儿时的事儿,经常听他说,收花生如何如何。我便问他,你们是不是要收几十袋子,他点头承认;我紧接着会说,那你们一定不种棉花了,他又承认。那你们用花生换棉花吗?你们换得的棉花,是不是发红发黄没什么弹性啊?

这一连串的发问,让老公莫名其妙。我心里也很清楚,当年,父亲无论如何,不可能踩着单车,驮着重物,翻山越岭到湖北。在我们洛阳,自己的南山之南,应该也有富产花生的区域。

十几年前,房子装修拜四角,需要的祭品,大部分都备好了,单缺花生,必须是生花生,托人找了很久,才弄到一点。终于知道,花生在中国人心里,是何其重要了。它美丽的名子,脆香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一直占据着人们的舌尖和心尖。

在我心中,花生不仅仅是生孩子的寓意,它还代表着生存,生活,生生不息。所以,拜神选祭品,我总喜欢放点花生。

喜欢我的文字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念北)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0)

相关推荐

  • 棉红蝽

    别称别称:棉二点红蝽.离斑棉红蝽.二点星红蝽. 别名:棉二点红蝽.离斑棉红蝽.二点星红蝽.属半翅目,红蝽科.分布于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台湾等省.为害棉花等锦葵科植物.以成虫.若虫 ...

  • 花草物语

    花 草 物 语 去年冬上买了几盆墨兰,赶在春节前都开了花,那股幽香沁人心脾,直到过了正月,花柱才渐枯萎.父母家的那一盆,今冬还是郁郁葱葱,自家的几盆却已香消玉殒.倒是绿萝都生发得较为可观,在冷寂的冬日 ...

  • 每日一花 | 棉花不是花,照样当花赏

    你 · 的 花艺师养成记 必备工具 每日一花 棉花,是锦葵科(Malvaceae )棉属(Gossypium),原产于亚热带,目前多产于中国.美国.印度等. 我们常说的"棉花"其实 ...

  • 缑氏往事(十一)

    缑氏往事之十一:电影 古镇有个大地影院,很多年前,办有一张会员卡,一场电影三十块左右,只要有时间,隔段时间看上一场,算是合情合理的消费.提前在哈票网上订好票,临开场前,才从家里步行出发,几分钟就到了. ...

  • 缑氏往事(四十二)

    缑氏往事之四十二:头发 小时候的发型  (我和哥) 我头发很多,发质偏硬,略略留长些,就必须捆扎起来,不然,会蓬松得不像样子.天生如此,徒添了不少烦恼,到底也无法改变,只是常常让母亲担心,因为她听人说 ...

  • 缑氏往事(四十一)

    缑氏往事之四十一:麝香 听说过一段野史逸闻.三国时期,有位书法家,名叫韦诞,擅长题署匾额.魏明帝筑成凌云台,让他写匾,挂上之后,才发现字迹有一处位置不当.因此,将韦诞用粗绳系身,吊至悬放匾额的位置,让 ...

  • 缑氏往事(三十二)

    缑氏往事之三十二:偃师二高 前段时间,整理<缑氏往事>,写到收音机时,提起了我们的实习老师陈秋霞女士.文章底部评论区里,有同学给我留言,"周,想想办法,打听打听咱们的秋霞老师吧& ...

  • 缑氏往事(三十一)

    缑氏往事之三十一:狗狗 我这人自小怕狗,各种各样的狗,我都怕.老远看见狗,我就要躲在人后走:躲在男人后面,也躲在女人后面,躲在老人后面,也躲在小孩子后面.总之,只要有第二个人,我都会寻求保护,简直怕到 ...

  • 缑氏往事(二十九)

    缑氏往事之二十九:三八妇女节 刚毕业那一年,我被分配到老家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单位所处的位置,属典型的平原农村,无山无水,除了村舍,便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 庄稼地中间,是一条条土路,虽然笔直平顺,但也就 ...

  • 缑氏往事(二十八)

    缑氏往事之二十八:羊肉汤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正火.记录片里的旁白和配乐,堪称经典,我非常喜欢,就翻来覆去地看.谁料味蕾被深深触动,食欲阵阵涌起,拼命想念美食.猛然间发现,被我定义 ...

  • 缑氏往事(二十七)

    缑氏往事之二十七:厕所革命 每一次翻看中国地图,我都会注视那大"几"字形的黄河.黄河的中下游,流经中原腹地,无需参考省界线,俺也能认出河南的大致范围.再放大搜寻,一眼就能找到洛阳市 ...

  • 缑氏往事(二十六)

    缑氏往事之二十六:中秋月饼 二00八年一月一日起,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了三个成员:清明,端午和中秋.在此之前,它们徒有节日之虚名,眼见到了正日子,国人仍需照常上班. 我儿时的故乡,那其中的两个节日,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