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形象常是手握羽扇,身披鹤氅,活像一个出世的隐士;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七擒孟获、空城计……俨然是一个神机妙算的活神仙。

然而这都是演义中的形象,正史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仪表堂堂的一代儒将。

史书中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意思是他年轻时就表现出超凡的才华,有英雄气度,身高八尺,容貌很伟岸。当时的八尺超过一米八,他祖籍山东琅琊,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

诸葛亮指挥军队作战时颇具儒将风范,据《语林》记载,一次司马懿(此处可a至249年2月5日的洛阳)派人刺探诸葛亮军队的训练情况,探子回报说诸葛亮乘坐小车,头戴葛巾,手握白羽扇,指挥军队,没有不听指挥的。司马懿感叹道:“诸葛亮,真可谓名士啊!”

羽扇纶巾的儒将风姿已经成为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诸葛亮出身名门,读书只观其大略,注重经世致用。在荆州居住时广交学术圈的大牛,长辈如襄阳名士庞德公,隐士司马徽、黄承彦;同辈如崔钧、徐庶、石韬、孟建等。他自比管仲、乐毅,心志可见一斑。

诸葛亮不仅仪表堂堂,为人也很有气度。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一直视诸葛亮为政敌,所以总想找诸葛亮的不是。有一次他负责为北伐的军队运送粮草,因为下雨误了时日,于是他写信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军后他又说粮草充足,反诬诸葛亮贻误战机。他犯的是欺君罔上的大罪,但诸葛亮为他说情,只贬他一人为平民,家人未受牵连。后来他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死后,更没有人会用他了。

魏延是蜀国的大将,在汉中独当一面多年,想效法当年奇袭陈仓的韩信奇袭长安,但被诸葛亮否决了,所以他总说诸葛亮胆小,自己得不到重用,诸葛亮也不怪罪他。他和杨仪水火不容,曾扬言要杀了杨仪,诸葛亮的处置也只是息事宁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很难被节制,于是就留下遗嘱让魏延断后,如果不听就随他的便。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密令马岱杀他。魏延最后被杀,是杨仪的主意。

蜀地通往长安的栈道(图中灰色字体)

其次,他是一个被过度神化的谋略家。

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定下来夺取益州作为根基的策略,刘备按照这个策略建立了蜀汉。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但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智谋被过度神化了,把许多子虚乌有的事都安在了他的身上,所以鲁迅才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如火烧博望坡,实际上是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还没出山;舌战群儒,他只是用激将法说服了孙权抗曹,孙权和一部分属下本就有抗曹意愿,根本没给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会;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其实是孙权,也没发生在赤壁之战,而是濡须口之战,孙权当时也不是去借箭,而是去探查敌情被曹军一顿乱射,险些丧命;智算华容也是假的,当时是刘备去华容道追击曹操,而不是关羽截击,因为根本来不及;空城计也是假的,因为当时司马懿正忙着平定孟达的叛乱,对抗诸葛亮的曹魏统帅是张郃,所以连人物都对不上;七擒孟获有一定根据,但七擒七纵数字特别夸张……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并不是真的,实际上是刘备去华容道追击的曹操

那么行军打仗时诸葛亮的真实表现是啥呢?两个字——谨慎。诸葛亮领军小心谨慎,行军打仗、安营扎寨都特别仔细,奇谋险计是不可能的,魏延的奇袭长安之策被否决即是证明。这也是马谡在街亭没有当道扎营就导致整个蜀军都要撤退的原因,他不想因为一点失误而让整个军队蒙受危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