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风险分层评估多数DTC具有较低的侵袭性,其肿瘤死亡风险仅为0.5/10万。因此,人们对DTC预后的关注由死亡风险逐渐转向复发风险,2009版ATA指南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术后复发风险分层的概念,根据术中病理特征如病灶残留程度、病理亚型、被膜及血管侵犯、淋巴转移及术后Tg水平和131-碘治疗后全身显像(post-treatmentwhole body scan,RxWBS)等权重因素将患者的复发风险分为低、中、高危三层,见表。这一分层系统使人们开始从复发风险角度来分层考虑并决策DTC尤其是占DTC90%以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carcinoma, PTC)的131碘治疗,其对临床预后的分层作用亦被后续研究所证明,但尚存在局限性,如:未提及研究日趋深入的分子特征在其中的意义,例如,BRAF基因突变与PTC复发风险密切相关;笼统地将淋巴转移纳入中危分层,而研究显示不同淋巴转移特征的患者预后不同,例如淋巴结侵犯直径小于2mm者的复发率为5%,明显低于淋巴结侵犯直径大于3cm者的32%。
此外,2015版ATA指南风险分层中细化的淋巴结特征对手术及术后病理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暂时尚难以普及应用,但这将推动病理医师工作的深入,促进临床医师今后更加细致地把握DTC的术后风险分层,并制定个体化131碘的治疗及随诊方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南则在ATA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血清学Tg水平细化至各个分层及131碘治疗推荐中(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