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pdf
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
中风认为此病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但是,俗话说,百人得百病,众多的中风患者需要多样化的药物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用以治疗某些中风病人。
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主要包括以下重量比的成分:黄芪50~70,当归、丹参、赤芍各10~20,川芎、地龙、泽兰、穿山甲各8~15,水蛭、甘草各3~10。
头痛、头胀、目眩者,加天麻8~15,白蒺藜10~20。
神志呆滞,言语謇涩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各8~15。
口眼喁斜者,加白附子、天南星各8~15。
肢体偏废无力者,加桂枝、续断、牛膝各20~40。
患侧肢冷而肿者,加制附片8~15,茯苓、苡仁各20~40。
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地龙清热息风,主治壮热惊痫,动风抽搐。通行经络,可用治热痹节肿赤痛;配伍黄芪、当归灯益气行血药常用于气虚血瘀,经络不利,偏瘫失语者。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穿山甲行血,攻坚散瘀,治痹通经。水蛭通经,破瘀消肿。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方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
本发明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用于治疗脑梗死33例,经CT或MRI检查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14例,左颞叶脑梗死11例,额叶脑梗死8例;病情轻型18例,中型15例。结果: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6%。疗程最短28天,最长98天,平均45天。
具体实施方式
例1:黄芪60g,当归、白蒺藜、丹参、赤芍各15g,川芎、地龙、天麻、泽兰、穿山甲各10g,水蛭、甘草各6g。
脑中风有头痛、头胀、目眩着症状者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
例2:黄芪50g,当归、丹参、赤芍各20g,川芎、地龙、泽兰、穿山甲各8g,石菖蒲、郁金、远志各15g;水蛭、甘草各10g。
神志呆滞,言语謇涩不利者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
例3:黄芪50~70g,当归、丹参、赤芍各10~20g,川芎、地龙、泽兰、白附子、天南星、穿山甲各8~15g,水蛭、甘草各3~10g。
口眼喁斜者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
例4:黄芪50~70g,当归、丹参、赤芍各10~20g,川芎、地龙、泽兰、穿山甲各8~15g,附片8~15g,茯苓、苡仁各20~40g;水蛭、甘草各3~10g。
患侧肢冷而肿者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
例5:黄芪50~70g,当归、丹参、赤芍各10~20g,川芎、地龙、泽兰、穿山甲各8~15g,桂枝、续断、牛膝各20~40g;水蛭、甘草各3~10g。
肢体偏废无力者用。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15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