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双相后,花钱大手大脚,家长如何积极引导,和平解决?(上)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上一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分析了孩子因患抑郁、双相等休学后,在家沉迷电脑、手机,黑白颠倒,家长该如何理性应对。
但有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沉迷网络最主要的不是玩游戏、看视频或聊天,而是网络购物,大手大脚地花钱买东西。有的孩子还不是给自己买东西,而是送给素未谋面的网友。
要是孩子没有得病,这些父母往往觉得是孩子的消费观念出了问题,并可能早就严厉限制他们的零花钱和支出。
可现在孩子有严重的情绪症状,确诊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而且有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以往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可能是孩子患病的原因之一。
所以这些家长非常纠结。别说严厉制止了,他们在孩子面前可能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刺激了孩子,导致其情绪和病情波动。可如果孩子再这样过度消费下去,经济成本太高了。有些父母也担心是否会对孩子太放纵了,将来导致更多后患。
还有一些具备相关知识的父母可能会怀疑,孩子会不会得了“购物成瘾”?孩子是不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要不要找医生调药?
其实,过度购物这个问题未必如父母想的那么严重。当然,要应对起来也不能简单、直接、粗暴。科学的思路应是先识别孩子的过度购物属于哪种类型,有什么心理活动特点,然后才能合理地引导。
以下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实践经验提供一些思路。希望对家长们有帮助。

一般来说,如果家长明显察觉到孩子购物不理性,可主要分为以下3种情况:
第一种比较简单,主要是孩子的消费观念、价值观与父母的有较大冲突。
这一点与精神心理障碍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处理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第二种是精神科里说的轻躁狂发作或躁狂发作。
也就是孩子符合典型的双相障碍特征,除了有明显的重度抑郁发作之外,还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欣喜若狂、精力旺盛、遇事想得过于乐观。而过度购物就是他们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之一。
不过需注意,这里并不是说被诊断为双相的患者,只要出现了过度购物那就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有很多双相患者可能是过度诊断,他们并没有典型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他们的暴躁易怒、打人砸物是心理创伤被激活时,表现出来的激越状态。这些患者如果出现过度购物往往是其它两种原因。
第三种是“购物成瘾”。这是一种明知会造成不良后果、自己也不认可,但因为购物时会带来强烈的兴奋、放松和愉悦,所以他们忍不住一再实施的成瘾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以上3种情况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可能同时复合了2种、甚至3种因素。
比如,父母觉得孩子情绪平稳时,花钱就比较大手大脚;而处于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时,这种行为更严重。那这更可能符合了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或者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
而如果孩子没有典型的躁狂和轻躁狂发作,但在情绪平稳和抑郁发作时,都有过度购物的现象。而且,有的孩子在抑郁发作时,买得更加厉害。那这就可能是第一种和第三种因素都存在。即抑郁症伴有/共病“购物成瘾”。
总而言之,对于以上3种情况,大家要先有所了解。
而且父母应该对孩子的病情有基本的了解,要由精神科医生明确孩子的诊断。
孩子是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或是焦虑症,校园恐惧症等?这些疾病只有权威的精神科大夫才有权下诊断。
父母最好要带孩子到权威、规范的精神科就诊。如果孩子排斥,可以尽量选择人性化的、可保护孩子隐私的医疗机构,又或者与孩子商量好,只是请医生作专业判断,后续是否吃药、住院,会尊重孩子的意见。
总之,在诊断的问题上,父母和孩子不要随意猜测。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关于“购物成瘾”的特殊性。
虽然国内外很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都注意到,临床中确实存在对购物行为上瘾的个体。他们明知这种行为有危害,但因为实施时非常兴奋,他们无法自控。就像染上了毒瘾一样。
但目前最主流、最权威的诊断体系之一DSM-5中(即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并没有这个诊断。一种疾病从出现到蔓延,再到得到精神医学的重视和承认,这需要一个过程。
也就是说,可能目前大部分的精神科大夫不会作出购物成瘾的诊断,而是把过度购物看作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的表现之一。有的大夫也可能将此看作强迫行为,作出强迫症的诊断。
只有当父母和孩子遇到的精神科大夫对成瘾疾病有较多了解,又发现孩子过度购物时的表现符合成瘾特征时,才有可能下购物成瘾的诊断。

具备了以上知识储备后,才能更好地循着以下思路,识别孩子属于哪种情况。
第一,主要因价值观和消费观念与父母严重不一致,导致父母认为孩子过度购物的情况,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是患病前就有的;
- 孩子购物前后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特别兴奋、精力充沛、万分期待);
- 即使父母不让买,孩子的反应也不会特别激烈,一般不会与父母产生严重肢体冲突;
- 在孩子平静时,父母与其深入沟通的话,孩子并非完全听不进大人的意见,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理解父母的观念。
我们临床中就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最典型的是晓杰。他的父母出身贫寒,尤其是父亲,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节俭的意识深入了他们的骨髓。
晓杰父母白手起家,后来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晓杰含着金钥匙出生,从小到大吃穿不愁,跟着父母见惯了大场面,周围的同学也都来自非富则贵的家庭。
两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晓杰和父母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剧烈冲突。父母觉得小孩子的物品够用就行了,要养成节俭的习惯。可晓杰觉得,家里的钱一辈子都花不完,为什么就不能买点自己喜欢的、有品质的东西呢?“他们让我这么节俭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我跟晓杰父母沟通,希望他们的三观要作出适当调整,要注意到孩子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能总用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去强硬要求孩子。
同时我也引导晓杰理解父母的初衷,钱是父母挣来的,不是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应该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点击浏览晓杰的案例:15岁男孩殴打父母、辍学早恋、害怕被抛弃,心理干预后能浪子回头吗?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相对容易识别。父母要反思双方的消费观念从何而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然后与孩子深入交流,促进双方的理解,并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前提下,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第二,如果过度购物主要与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相关,往往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