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父母怎么科学应对,才能尽量避免刺激TA?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在青少年、学生患者确诊抑郁症或双相障碍后,绝大部分父母会感到非常焦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
尤其是那些知道自己对孩子出问题负有一定责任的父母。他们更加自责、内疚,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某句话、某个动作、眼神就把孩子刺激到了,孩子大发雷霆,或者失声大哭,甚至自残、自杀。
这已经不止焦虑了,而是恐惧。这些父母像惊弓之鸟,提心吊胆。他们很想知道到底怎么说、怎么做才能不刺激到孩子,才能让孩子加快康复。
以下根据多年多学科诊疗(MDT)经验,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实践,就此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在讲具体建议之前,仍想再次强调父母应有意识地先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一定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理解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疾病背后的心理根源。
尤其要理性、客观、深入地理解“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个病因,才能理解孩子的状态和创伤点,而不是蜻蜓点水地随便看看。
(本机构已开通晴日知识课堂,分享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可扫描文末二维码了解)
第二,父母应努力改变家庭氛围,改善家庭关系,创造一个温馨、融洽、包容有爱的康复环境。
第三,父母要积极改善亲子关系,意识到自己过去曾对孩子造成过的伤害,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孩子道歉,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以上3点都是我们反复强调过的,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点,父母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为什么孩子患病后像个刺猬一样,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惹怒他们?
这是因为孩子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负性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思维内容不断累积、强化,他们出现了偏执型的人格特征,甚至是偏执型人格改变。
他们敏感、多疑,容易将别人的好意当坏意。尤其对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心理创伤的人和相关事物非常敏感,条件反射般地从负面去解读,进而产生愤怒等负性情绪。
虽然很多孩子经过相关的治疗、家庭氛围的改善后,情绪已经平稳了很多,可能表层的创伤得到了部分修复。但深层面的、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的。
所以,即使孩子平时看上去挺平静的,甚至能跟父母说说话了,但其实很多患者仍处于这种偏执状态。一旦相关的深层次创伤被激活,情绪就很有可能剧烈波动,甚至连孩子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自己到底为什么生气、或悲伤。
即使平静下来之后,相关的道理他们都懂,也能接受父母的解释,恢复了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但如果下一次创伤再被激活,他们仍有可能情绪失控。

有了以上的理解和意识后,再结合以下具体化的建议,才能真正尽量避免刺激了孩子。
第一,父母一定要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比如“你要坚强一点”“你要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向看”“你不要自己给自己压力”等等。
之所以说这些话“正确”,是因为它们在道理上没错,可以对心身健康的人讲。但这些话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来说,几乎起不到积极作用,所以我说是“废话”。
实际上,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话不但没有作用,患者还很容易从负面角度去解读,认为父母指责自己不够坚强、不够乐观、钻牛角尖。
还有部分来自于主流心理咨询流派的话语,比如“你要接纳自己”“你要学会爱自己”等等,这些话也不宜说。抑郁发作时,患者本来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非常失败。如果父母还这么说,患者可能会理解为“你的意思是我要接纳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就是个废物”。
所以,以上这些话对孩子来说不但没有营养,甚至可能是“心灵毒汤”。不但容易激活患者的心理创伤,甚至有可能对他们进一步造成心理伤害。父母们一定要避免。
第二,寻找合适的时机,与孩子坐下来平和、深入地沟通,听孩子说说哪些言语、行为和事物会引起他们的负性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合适时机,指的是在孩子情绪比较平和,甚至比较愉悦、开心的时候。而在找孩子谈之前,父母最好自己先总结一下,以前我们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刺激了孩子。又或者回忆孩子有哪些重大的、明显的心理创伤事件,以后最好不要重提。
所以,在找孩子谈的时候,父母可以这样开场:“宝贝,爸爸妈妈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还认真地总结了一遍,以前我们说过什么话,对你造成了伤害,让你难受了。以后那些话我们坚决不能讲!”
接着,父母再温和地询问孩子:“但是爸爸妈妈还是担心,会不会还有我们无意识说的其它话语、别的行为也会让你很难受。所以,如果你心里有一些想法,能想起来一些的话,看看能不能告诉爸爸妈妈,以后我们能加强注意”。
这样的表达会让很多孩子非常惊讶,甚至感动,更愿意跟父母一起寻找自己的情绪敏感点。
第三,即使有了以上的沟通,也难以保证一定就不会刺激到孩子了。很多内隐记忆层面的心理创伤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只有被触碰到了才会表现出情绪波动。
所以,如果父母又不小心刺激了孩子,这不见得全然是坏事。父母是无意识下激活了孩子的创伤,是无心之失,我们不要过分自责。相反,这又增加了一次促进父母自我反省的机会,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创伤点。
我们在临床上做心理干预也是如此,在心理创伤修复的前期,如果患者的情绪一直太平稳、甚至是愉悦开心,反而不利于其创伤的暴露。可情绪有所波动了,就证明这背后有创伤暴露出来了,我们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将其高效修复。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恐惧、焦虑、胆战心惊,这样越紧张越容易出错。我们不主动去刺激孩子,但万一不小心刺激了,要及时恢复理性,积极应对。
第四,父母可以平时在脑海里、甚至现实中先演练一下,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说什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