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又出事,值得所有村医警惕!

夏至已至,基层“三伏贴”又又又来了!

全国:“三伏贴”,开贴了

近日,全国不少医院纷纷发布消息:“三伏贴”开贴了!
“冬病夏治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内病外治的独特治疗方法,有艾灸、穴位贴敷、埋线疗法、脱敏治疗、刮痧法、熏洗法等,三伏贴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
每年的夏季,“三伏贴”是中医门诊最热门的诊疗服务,甚至统一区域内还会打起“价格战”。

“无需预约,当天直接门诊挂号,可走医保报销”

“预约交款立减30元”

“10周岁以下儿童和65周岁以上老年人半价100元一疗程”

“成人200元/4次,180元/3次”

“提前交款可享9折优惠,加赠香囊一个”……

但畅销的“三伏贴”,近几年也惹出了不少事情。

“三伏贴”易出事,基层敲警钟

仅2019年,因“三伏贴”惹出的几件事情,仍历历在目,让人心有余悸。

江西省儿童医院“三伏贴”事件
致92名儿童被烫伤
2019年7月19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江西省儿童医院“三伏贴”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通报》。
据《通报》消息:江西省儿童医院在提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简称“三伏贴”)服务中,部分儿童出现皮肤瘙痒、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应。
(此前据媒体报道,涉事儿童至少有92名。)
经专家组调查,7月12日,该院医务人员为提高疗效,在“三伏贴”辅料配制过程中将往年配方中的嫩姜调整为老姜,酒精浓度从56°提高到62°,是导致部分儿童贴敷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赣榆“三伏贴”伤童事件
退休老村医被罚款8000元

据道,2019年7月中旬,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石桥镇小沙村村民王女士投诉,当地退休乡村医生王聪给孩子贴了“三伏贴”,没想到孩子出现了轻重不同的呕吐、起水泡等不良反应,医生初步诊断为背部药物性灼伤。

王村医已经退休歇业,不具备行医资质,但他表示,“我用别人提供的药贴,按照他说的使用方法,给自家和远亲家小孩用,并不是出于营利目的。”
8月23日,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卫生监督所所长李常华表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认为当事人行为不构成非法行医罪,赣榆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最终对王聪(化名)处以行政罚款8000元。
卫生院贴“三伏贴”出事
患者出现接触性皮炎
据报道,7月22日下午,魏女士前往古城镇卫生院贴三伏贴。隔了几天后,痛感加剧,“特别痛,像烧伤的感觉一样。”
随后,据魏女士就诊的郫都区中医院诊断,其临床诊断结果为“接触性皮炎(湿热型)。
而对此,卫生院回应,这与个体体质、皮肤及敷贴的时间可能过长有关系,配方本身是按照比例调配的,并没有问题。

每年这个季节,贴三伏贴都是各个医疗机构最热门的服务项目。而一旦操作不当或配料不当,极易发生事故,给医患双方带来麻烦。

专家建议:三伏贴“不良反应”,原因有两点

江西省三伏贴事件爆发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周仲瑜表示,出现三伏贴起反作用的报道,原因有很多。

首先,贴三伏贴是一种医疗行为,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开展的。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有严格的药物配比、穴位及适应症的选择。因此,要看敷贴的地点和使用的药物等,这个锅不应让三伏贴背。

但不是“万能贴”,以下几类人不宜使用:

体热、火旺、常口干舌燥的人;
孕妇、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也不适合;
皮肤易过敏、皮肤娇嫩、瘢痕性体质的人也应谨慎贴敷;
2岁以下的婴幼儿皮肤娇嫩,也不适合。

官方文件:穴位敷贴技术规范来了!

那么医务人员进行“三伏贴”有什么技术规范吗?小院查阅了相关资料,先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2018年中医药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技术规范》,对于敷贴穴位、操作方法作了严格规范!
小院整理如下,希望各位基层医务人员收藏参考:
常用穴位
根据“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规范,建议腧穴如下。
选穴:辨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心俞、膈俞,手太阴肺经的中府,经外奇穴定喘(均为双穴);督脉的大椎,任脉膻中(均为单穴)。
推荐首选大椎、膻中、肺俞、膈俞,或肺俞、心俞、膈俞。选用大椎穴时可配膻中穴。心功能不全者可选用心俞,脾肾阳虚者可选用脾俞、肾俞。
每次选用3~4个腧穴(6个贴敷点),轮流选用。
敷贴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充分暴露贴敷部位。贴敷背部时上身微前倾,双臂自然放松垂于身体两侧。
先用干毛巾或纸巾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待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药物放在选取的腧穴上,按压固定即可。
敷贴时间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初、中、末伏。今年的中伏为20天,按4个伏计)每伏的第一天开始。目前每伏的任何一天均可,以晴天的10:00—17:00为佳。

成人每伏连贴3次,每天一次,每次贴敷6—8小时。每伏间隔7天。儿童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根据年龄每次贴敷1—4小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