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桑Kohki,即为尼桑当年动力单元负责部分,原先测试的是一台排量为2350cc的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原先设计输出313hp,并匹配后轮驱动模式。然而在研究Group A规则后,尼桑发现涡轮引擎的排量必须要乘以1.7以满足和自然吸气平等竞争的要求,从而将这台引擎推入了4000cc竞赛组,同时4000cc竞赛组必须要搭配10inch宽胎。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10inch宽胎的抓地力,尼桑为此开发出一套四驱系统,代号ATTESA E-TS。ATTESA全称为advanced total traction engineering system for all-terrain,简单而言,就是特别的四驱。这套系统可追溯到保时捷959上,可以说,没有保时捷959,就没有尼桑R32 Skyline GTR的四驱。而ATTESA蓝图早在1987年已经定下并投入生产,比如我们国内熟知的蓝鸟的日版当年就使用这套系统。
结尾 写了这么多,感慨最多的不仅仅是当年的哥斯拉,而是80年代的赛车的辉煌。很多人对那个疯狂的时代的来龙去脉不太了解,所以我在这里想稍微解释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汽车界黄金的年代。Cars Made In Japan正是孕育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里,我们见到了Skyline GTR,又遇到了Honda NSX,更在这个黄金年代的末期第一次见到了欧洲三大超跑的旗舰跑车:迈凯伦F1,保时捷959,以及法拉利F40。更有一代车神塞纳和诸多车手诸如阿兰·普罗斯特在那个年代熠熠生辉。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但也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
然而盛极一时必有由盛而衰的经历。辉煌的C组仅仅在10年间就耗去其所有的气运。无限制的投入使得厂商不堪重负,FIA试图将C组改成方程式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90年代早期,C组就默默地告别的赛场。B组虽然诞生了一匹匹怪兽,然而有怪兽的地方就有死亡。狂热的车迷和对速度的过分追求使得安全被忽视了。在80年代,几乎年年都有车手或者观众死亡。1986年,多名车迷死于车祸,受伤观众超过30人。同年Delta S4翻入山沟,烧死了车上两名车手。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式,部分赛车被禁止参赛,部分车队永久退出比赛。而F1对于极速的追求使得车手将自己生命放在第二位。在80年代,辉煌的F1背后是前几年年年都有撞车身亡的车手,可能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影响,最终决定了塞纳的命运。而A组更是因为无尽的军备竞赛最终成为某些车辆独角戏,在收入上惨遭滑铁卢,从而被迫取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