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奇|曹操治水

东汉末年,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实行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这期间曹操大举军事屯田,得以在人民流离失所的动荡时期,集合起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开凿运河,兴建灌溉工程,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得以稳定。曹魏时期大兴水利,为隋唐大运河奠基,也是开创了后来海河、黄河、淮河流域诸多灌溉工程的先河,不仅对历史影响深远,更是中国水利史的重要篇章。

▲刊登于《学习时报》2021年02月12日第7版

开挖运渠,为南北运河奠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为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立东行的汉献帝于许昌,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为扫除袁绍在河北的势力,建安八年,曹操向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固守的邺城发动进攻,这期间曹操开白沟,兴建了沟通黄河和海河的第一条区间运河。《三国志·武帝纪》载:“九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曹操“遏淇水入白沟”的具体做法是,在淇水口(今淇县东西卫贤镇东一里)作堰横拦淇水,引淇水东流入白沟,使漕船由黄河登岸后陆运数十里后转白沟,水运至邺。《水经注·淇水》对白沟的描述更为详细:“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从《水经注·淇水》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曹操的白沟运口工程设施相当完善。《征艰赋》的“洪枋巨堰”和“深渠高堤”可见工程规模浩大,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安七子”王粲在《从军行》描写了白沟通运的情景:“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从中可以领略两千年前舳舻千里、大军浩荡的宏大场景。这一水利工程为曹操打通了向华北运送军队、粮草的水路,使得曹操很快就夺取邺城,为后来控制和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袁绍病亡后,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东、辽宁一带的乌桓族,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夺回冀州,以图再起,纵容乌桓的骑兵多次深入幽州腹地进行掠夺,据《三国志·武帝纪》:“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乌桓不断骚扰曹操的北部边境,曹操为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解决三郡乌桓(乌丸)之患,平定北方局势,曹操决心北征乌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动用大批民众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渠。《三国志·武帝纪》中:“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平虏、泉州两渠沟通了海河南系,粮草充足,使得曹操在军事上迅速取得主动权,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就大破乌桓,取得北征之战的全胜。征伐乌桓的胜利,奠定了曹操次年挥戈南下的基础,以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愿望。也正是在曹操得胜回师,途经碣石山时,写下了充满宏伟抱负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不朽诗篇《观沧海》。
  曹操修复了黄河和淮河之间的运河。据《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遂至浚仪,治睢阳渠。”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修浚仪(今开封市)睢阳渠,这应该是从浚仪到睢阳(今商丘市南)的汴渠的一段,汴渠连接黄河与淮河,漕运可以由淮入泗,到彭城(今徐州)后可转入汴渠,西通黄河,这样将黄河与淮河水系连通起来。
  曹操击败袁绍占领邺城后,将统治中心从许昌转移到邺城。《水经注·浊漳水》这样描述:“长安为汉之所居、洛阳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所以,曹操非常重视邺城的营建,进行了大规模营建工程,其中为改善邺城通向外界的交通,曹操下令开凿一条西起漳水东至白沟的运河,以补充白沟的水量,打通了邺城通向白沟,乃至北上的水上运道。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这个渠在《三国志》中没有说明是什么渠,但从《水经注·浊漳水》中可以得到印证为“利漕渠”,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利漕渠连通了漳水和白沟,由此,邺都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入白沟。曹魏时期还修建了白马渠,将漳水与滹沱河连通,修建的鲁口渠将滹沱河与泒水连通,再北上与前文所说的平虏渠、泉州渠以及新渠连通。这是一个规模宏大、通江达海的水系连通工程,以邺城为中心,北上可以至海河、滦河各水系并直达大海,南可以通过黄河抵达江淮各地,邺城也因此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的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描写邺城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受到邺城的繁华与巍峨:“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
  在黄河与海河、黄河与淮河、淮河与长江各水系之间的运河工程多从三国时期开始,以白沟和汴渠为骨干,曹魏时期初步形成了沟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的运河体系。这些运渠,有的是军事进军的需要,如白沟、平虏、泉州渠,有的兼有灌溉效益,如广漕渠、利漕渠、白马渠等。三国时期运渠的开凿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成效上,都是空前规模的。曹魏时期运渠的开凿,用于发展漕运,对维系曹魏政权的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更是为隋唐南北大运河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永济渠示意图

大举军事屯田,发展水利,奠定千年根基

东汉末年数十年的军阀混战,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为有效地解决粮食问题,恢复农业生产,采纳枣祗等人的建议,推行屯田制度。屯田制祗源于西汉,至曹魏时期得以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这是曹操开始实施屯田措施之始,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魏书》: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从中可以看出曹操列举了秦人发展农业和汉朝实施屯田的做法,对屯田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曹操推行屯田制,集中了人力和物力,有了大兴水利的条件,曹魏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三国志·夏侯惇传》:“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我国最早蓄水灌溉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是利用地形,将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曹操为了南征伐吴的需要,在淮河流域大规模屯田,修复了废弃多年的芍陂,据《三国志·刘馥传》记载,刘馥在建安五年任扬州刺史时,“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此后尚书郎邓艾也大修芍陂,更有成效,在芍陂附近修建大小陂塘50余处,大大增加了芍陂的蓄水能力和灌溉面积。邓艾还开广漕渠,由汴引水到颍水各陂塘,既可以蓄水灌溉,又可以通漕运。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持续开发芍陂和两淮地区的灌溉工程,对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大为促进,东晋人称这个地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持续不断地修建陂塘,扩大了屯田规模,大兴了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使这一地区“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实现了曹操“强兵足食”“克平天下”的夙愿。这一地区的很多水利工程多是曹魏时期重建或创始的,如芍陂,又名“安丰塘”,至唐代芍陂仍“陂径百里,灌田万顷”,是唐王朝的重要粮食基地。元代芍陂支撑淮南屯田,为全国主要屯区之一。明代自永乐十二年始对芍陂进行了扩建。清乾隆十四年对芍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天,芍陂是淠史杭灌区的调节水库,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作者:牛志奇,单位:水利部财务司)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2月12日第七版。

(0)

相关推荐

  • 雷绪:曾纵横江淮,直到魏军来袭

    醉里春空尽,江边客未归.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同,即便起点相同终点也不尽相同,又或者殊途同归,有些人在路上失散,有些人在途中相逢.本篇来聊聊雷绪. 雷绪是扬州庐江人,三国时期"雷"姓人物 ...

  • 数字不会撒谎,“屯田制”是不是曹操的独门秘技?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官渡之战发生时,曹操已经失去了小半个兖州,尤其是东郡老根据地丢失,鄄城.离狐等据点处于包围 ...

  • 高干:功业未遂,壮志难酬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呀.汉末即便是势力消亡,也依然有不少人物在史书中留下了自己的事迹.本篇就来聊聊高干,字元才. 高干是兖州陈留圉yǔ人士,他的家世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贾逵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贾逵(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贾逵重大事件之四--弘农计诱叛军 上一篇讲到贾逵在抵抗郭援.高干对河东的进攻中立下大功,被举为茂才担任渑池县令,本期继续讲述贾逵之后的经历. 建安 ...

  • 赵志奇——牛气冲天 榜上有名,书画精品展示

    精选作品赏析  赵志奇    男,河南濮阳人,现为东方青年书画院书法艺术顾问,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并获奖. 丨荣誉奖项 首届"东方盛世杯"全国书画大赛硬笔书法银奖: 2020年获得 ...

  • 赵志奇文化题签佳作欣赏——东方青年书画院首届文化题签展

    文化有源头 "以青年之朝气精神,助中华文脉之存续"是东方青年书画院的工作宗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每一位书画爱好者都是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文化题签 ...

  • 意境高远——牛志晔

    画社 2021-05-14 02:28:41

  • 三国人物志——「曹操」(1)

    三国人物传-曹操 人物传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祖父 ...

  • 刘备的帝王之志与曹操的“曹侯”之梦

    有词云"东汉末年分三国."经过黄巾之乱.董卓之乱.郭汜.李傕之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最终东汉疆土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瓜分.史称"三分天下". ...

  • 聊斋志奇:猫女(作者 孟锦)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讲过猫女的故事,那些年和她住在一个胡同里,她家养的猫不能用几只来形容,我就加了个群字.不知道她姓什么,也没正经听大人怎么称呼她,又感觉她那么十分喜欢猫,我就称呼她猫太. 猫太个子不太 ...

  • 楷书 游普陀山志奇 (孙中山)

    游普陀山志奇 余因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 ...

  • 曹操治水

    东汉末年,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实行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这期间曹操大举军事屯田,得以在人民流离失所的动荡时期,集合起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开凿运河,兴建灌溉工程,使经 ...

  • 牛志高山水画欣赏

    牛志高山水画欣赏 牛志高书法: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牛志高荷花系列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