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有曰|脾胃病治疗三法

赵永强主任临证四十多年,治疗病证脾胃病十居八九,深感“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之深意。脾胃病以胃脘疼痛、脘痞腹胀、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等症为主要表现。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情志不畅是脾胃病的主要病因。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失常为基本病机。以脾胃虚弱、肝胃失和、脾胃湿热三证最为多见,临证亦多以此三证辨证论治。

脾胃病属于本虚标实病,本为脾虚,实为胃滞。其用药应平和,剂量应轻,拟方以寒不抑阳,温不伤阴,润不滋腻,补不碍脾为原则,力求刚柔相济,升降和调。健脾以助运为上,故在健脾药中常加少量砂仁、苏梗以醒脾;益胃以通为补,故于滋阴药中加少许陈皮、枳壳、广木香以开胃;疏肝不忘和胃,故常以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理气先防伤阴,故柴胡、乌药等理气药用量宜轻。久病必瘀,常以丹参、郁金、香附、川芎以和络;善后调理多以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助运,除湿化痰,以资巩固。

健脾胃香砂六君为主方

《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治脾当以扶正固本为主。脾胃病大多病程迁延反复,其发病之本为中焦虚弱,其标是湿阻、气滞、血瘀。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来治疗脾胃气虚之证;胃纳欠佳食则腹胀者,虽属胃气亏虚,却不可单用健脾之药,宜佐砂仁、陈皮、苏梗、焦三仙醒脾开胃。中气下陷伴见腹胀呕吐者,多为脾胃升降失调所致,其本于脾虚气陷,治之不可单用升提之药,也不可降气太过,应在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的同时,配以半夏、陈皮、苏梗等和胃降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日久,胃壁失养,镜下可见粘膜变薄及腺体萎缩,此脾胃亏虚是本,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化裁,且参、芪用量宜大。

调气机柴胡疏肝散加减

明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赖以肝的疏泄条达,故有“欲和胃必先疏肝”之说。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传输在脾,调理在肝,当肝之疏泄功能失调,势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镜下见胃蠕动减慢甚至消失,有大量粘液,症见胃脘饱胀,虽情绪波动而变化,多为肝胃不和所致;胃窦粘膜充血明显,呈斑点状或斑片状潮红,伴有散在糜烂或出血点,症见胃脘嘈杂或胀痛,伴吞酸、口苦或胆汁返流者,则为肝火犯胃。上述二者的病机关键均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治疗重点在于调畅气机,多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反酸嗳气者,加乌贝散或左金丸和胃制酸;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女性患者因其自身特有的性格特点常致肝气不舒,故肝胃不和者多见,其治疗常以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达畅气机。

化痰湿二陈三仁首当先

现代人多食肥甘厚味,并善佐辛辣调味,故痰湿致病者四季皆有,临证中以胃脘胀痛、渴不欲饮、反酸、舌苔厚腻等痰湿表现者较为多见,湿性黏滞,痰湿胶结,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临证多以二陈汤合三仁治之。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健脾燥湿之基础方,临证辨证为痰湿致病者均可用此方。三仁乃薏苡仁、炙杏仁、白蔻仁,乃三仁汤化裁而来,临证用之效佳。治湿者当以温药和之,湿在中焦易阻滞气机,宜用化湿运脾之平以燥湿理气,故用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肺主一生之气,并主通调水道,肺气宣化,则湿邪自化,杏仁宣通上焦肺气,兼有提壶盖开胸除满之意;白蔻仁性温可化寒湿,气香能醒脾胃,使中焦湿化气行,则上下焦之气方可交通,停聚之湿方可随气而散。临证中酌加枳壳、木香等健运中焦之品,焦三仙、鸡内金等消食导滞之药,共奏健脾化湿和胃之功。

总之,脾胃病“三分药七分养”,无论哪种类型的胃病,服药的同时都要注意饮食及情志调理,平素生活起居要规律,饮食要定时定量,常七分饱,多食松软易消化食物,少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平。心态要平和,心胸要开阔,保持情绪乐观,才能药到病除,防止反复。

经典案例

谷某,女,68岁

初诊:2020-12-8

主诉:全身乏力半年,加重伴纳差10余天。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经常觉乏力,活动后尤甚,偶尔晨起可见面部浮肿,休息后浮肿可消退,伴纳差,进食油腻食物后干呕、恶心。

既往史:高血压病17年,糖尿病12年。

刻下症见:患者乏力,纳差,食后经常呕吐,精神欠佳,大便不畅,舌质淡苔白,脉细。

诊断:虚劳(脾胃气虚)

治疗:健脾和胃止呕

处方:党参15g、茯苓30g、炒白术15g、半夏9g、陈皮20g、炒枳壳20g、木香15g、砂仁10g、当归15g、黄芪30g、炒白芍30g、炒建曲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20年12月21日

患者服上方后乏力、纳差均见好转,食后未见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党参15g、茯苓30g、炒白术15g、半夏9g、陈皮20g、炒枳壳20g、木香15g、砂仁10g、当归15g、黄芪30g、炒白芍30g、仙鹤草30g、淫羊藿20g、仙茅10g、炒建曲15g、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专家介绍

赵永强

主任医师

山西省第二批名中医

山西省名中医,省级名老中医赵永强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长治市首届名中医, 长治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长治市中医药养生保健学会会长,长治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长治市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治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药专家。

赵永强主任师承山西省名老中医姜佐周先生,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中医理论扎实,辨证论治精细,倡导“杂从脾胃、治以调和”的学术思想,主张“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健康理念。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杂病,尤以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见长,并且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肿瘤、改善肿瘤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上独具特色。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扶正减毒汤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用观察》在第六届中医肿瘤学术年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并被评为优秀论文奖。

【注意】以上处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0)

相关推荐

  • 脾胃伤,百病生!11位岭南名医经验大荟萃,建议收藏

    脾胃学说是关于脾胃生理.病理及其证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岭南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气候炎热潮湿,这独特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岭南人特有的体质特点,即脾气虚弱 ...

  • 脾胃病治疗三法

    我临证四十多年,治疗病证脾胃病十居八九,深感"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之深意.脾胃病以胃脘疼痛.脘痞腹胀.呕吐吞酸.纳呆便溏等症为主要表现.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情志不畅是脾胃 ...

  • 脾胃病治疗,用好“温、通、理”三法

    中医书友会第276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作者临床经验认为"温.通.理"三法,可统括对脾胃病治疗之全貌.然而,祖国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对脾胃病来说,还需灵活应用这3法 ...

  • ​中医中药关于脾胃病治疗,常常用好“温、通、理”三法。

    一.温: 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本法为"寒者热之"的具体应用,但其含义和实际应用范围要广得多. ...

  • 脾胃病治疗,用好“温、通、理”三法!

    道教 道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Official Accou ...

  • 甘露消毒丹用于脾胃病治疗湿热型腹痛。

    脾胃教研室 吴喜华老师 ‍患者主诉: 腹痛一年,加重20天. 基本信息 患者李某,男,56岁 反复左下腹部隐痛1年,患者因腹部隐痛1年,阅览患者病历前医予西药抑制酸护胃,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 ...

  • 中医中药关于脾胃病治疗,常常用好“温、通...

    中医中药关于脾胃病治疗,常常用好"温.通.理"三法. 一.温: 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本法为&q ...

  • 范文虎传人:常见脾胃病治疗经验全分享

    中医书友会第90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孙幼立 编辑/王超 ⊙ 一校/杨克卫.战士徐.居业 I导读:"范文虎自奉甚俭,不讲究衣着,不搞排场,终年一身对襟长衫,头戴卷边铜盆帽,脚 ...

  • 国医大师董建华脾胃病治疗经验

    董建华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在论治脾胃病.温热病.妇儿等专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颇高的学术造诣,为医界同道所推崇.学习和继承董老论治脾胃病经验,有利于后学者感悟其在辩证和处 ...

  • 脾胃病治疗的特效药方

    这种病属现代的亚健康病.西医一般看不出有病,而中医有些能看出来,往往用药不到位.致使病人多处求医,长时间服药,钱花了不少,可病越来越重,精神上非常痛苦. 脾胃病人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症状,又分为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