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十年》和《五十年》

献给母校杭师大百年华诞

《三年》、《四十年》和《五十年》

就要毕业了,就要走上讲台当教师了,同学们商量着给母校――杭州师范学校送点什么纪念品?有人提议编一本纪念册,每位同学都写一篇文章,把我们573班三年师范生活记下来,再写下赠言,贴上照片……这点子真高,于是就成立了一个编辑组:一位秀才唐同学,一位活动家吴同学,另一个就是专事打杂跑腿的我。经过一番努力,纪念册编成了,取名《三年》,毕业时献给了母校。这是在1957年的夏天。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学友各奔东西,命运不尽相同,碍于当时政治环境,学友间少有联系。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国家安定,一股怀旧风也随之兴起,各种同学会应运而生,573才有了聚会的机会。每次聚会时,我们的班主任陈曰唐老师就会从校长室借来这本“织绵缎”封面的《三年》,让大家传阅。小小的纪念册激起了我们对少年时期的回忆,无不感慨万千。 母校九十华诞前的一年,我们又聚集在西子湖畔。议题之一是再向母校献上什么礼物?一位学友提议再编一本纪念册,取名《四十年》,此语一出,正符众望,大家一致通过。当年的编辑组也要重操旧业了。这是1996年秋天。当年的编辑组共三位同学,一位远在温州,且身患绝症,另一位远渡重洋去美国探亲,且刚启程。于是,我这跑龙套打杂的组员被赶上了架,大事小情只有亲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纷纷飞来,收到的第一件稿子是永康施天禄同学寄来的,厚厚的信封里装了五大张元书纸,寸大的字写了几千;年近古稀的李香光大姐、邢潄冰大姐早已“封笔”多年,但也写来了情真意切的文章;远在厦门、武汉、北京的沈美娟、沈玉琪、张玲玲相继寄来了长长的佳作,玲玲还写了两篇;苏柏年同学为字数所限,三易其稿而夜不能寐,可谓精益求精矣!鸿雁又传来来自大洋彼岸的沈国鸿班长的代前言《四十年寄语》……《四十年》汇集了几十位学友的大作和心声,洋洋数万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573同学四十年的人生之旅,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班级的一份真挚的感激之情。读着这些来稿我真如打翻了心中的五味瓶,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乐愁喜。四十年的教师生涯,半个世纪人生之路真有说不完的坎坷。一位曾“向某领导进一言”的同学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后,挑起担子走村串乡当了白铁匠。落实政策后又当了中学物理教师;一位曾是团支委的女同学,教授丈夫被迫害致疯,她千方百计医好了丈夫的病,还帮丈夫找回了精神寄托,成了烹调大师,出版了三本烹调专著;一位学友退休后到民营企业当了党总支书记,开创了民营企业党的工作之先河,他的事迹见诸海内外媒体;一位学友被提拨到公检法系统工作,成了杭城第一位女检察长;当然更多的学友默默无闻地当了一辈子孩子王,他们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饱含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编辑《四十年》好辛苦,我不但担任总编、还得兼收发、打字、排版、印刷、装订、出版、发行……好在我的那一半也是同班学友,尽了同窗之谊,全力以赴支持我的工作。经过半年努力,纪念册即将编成了,装帧形式如同当年的《三年》,横版的大16开本。幸好此时唐同学从美国回来了,他担负起最终的编辑审稿工作,更正了不少乖误,使《四十年》编印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友们见到这小册子后,又纷纷来信来电,叙说着他们阅读时的激动和感慨……那位民营企业书记已到肝癌晚期,他是躺在病榻上读《四十年》的。他没有完成我的约稿,但我从报刊上收集了他的有关资料,编辑成一篇特写。他听着孩子朗读这篇文章,哭了,又笑了,连声说:“写得好,编得好,这就是我们573班!”三天后他带着573班的骄傲,离开了人世。另二位英年早逝的同学金福寿和邹渭盛,我们从《三年》中选出他们的旧作,编入《四十年》。因为573班有五十个同学“一个也不能少”啊!《四十年》成为母校校庆甚受关注的厚礼,当时,还没有一个班级能写下这么多文字,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追忆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全过程。如今我们573 班做到了,我们为此自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是十年过去了。 2007年是573班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的日子,同学们商定11月初再举行一次聚会。是年,573班的同学们均已进入古稀之年,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也许这是573最后一次大型聚会了,应该给大家一些怎样的纪念呢?经筹备组讨论决定,出一本《五十年》相册,把五十年来573班同学活动、聚会的照片汇编成册。筹备组成员把自己珍藏的照片都拿来,互相观阅挑选,最后选出了20张各时期的照片:有1956年春游时在岳坟的留影,有1957年石屋洞野营的写照,有毕业前在附小实习的大团圆照相,有毕业后第一次聚会于柳浪公园的合影。此外,还有团支部、班球队、女寝室各种代表性的照片……照片挑选好了,还需要扫描、翻拍,旧照片还需要修缮、撰写说明、冲印等。这个任务又交给了我。回想当初《四十年》编成后,我始终有个遗憾,那就是只有送给母校的那一本是有照片的。限于当时我的电脑水平和制作成本,不可能把彩色照片打印出来给每一位同学。这次编《五十年》正好弥补了《四十年》的不足。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照片制作就完成了,20张照片整齐地插入大六寸的相册中,扉页上题着“五十年”字样,还端正地盖上“杭师五七三班同学会”的印章。相册的最后附上了最新的通讯录,以便同学之间相互联系。还有那首不是班歌的班歌,前苏联歌曲《朋友》的歌词……当同学们拿到《五十年》相册翻阅时,就会发现小小的相册带给他们几多快乐,勾起他们几多回忆――“你看这是顾西林老师!”“我们班主任劳天恩老师在这里呢!”“这是我们没有找到的冯素娟同学哎!”“这是最早离开我们的金福寿吧?”从《三年》到《四十年》,从《四十年》到《五十年》,我们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呵,我们从风华少年走向垂垂老者,满头的银发,满脸的绉纹,写出了我们平凡的人生,也道出了我们心底的誓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当母校百年大庆之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573班同学没有辜负师长的教导,我们也曾为母校增添了光辉!” 作者 朱松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