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生,新闻阅读这件“小事”

播音生当中并不缺乏用功刻苦之人,不论是艺考生还是本科、研究生。他们可以通宵达旦的去阅读背诵教学材料,或是做专业训练,可是收效总是不及预期,甚至有时候练得越多反而水平还下降了。我认为,多数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练习的不得法。方法设计的不对,自然会事倍功半,更夸张的还会南辕北辙。所以我今天想从我自身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谈我对“阅读”这件小事的看法。同时,因为是属于播音生共性的问题,这次的知识分享就不限定在艺考生了,欢迎其他学习阶段的同学们也可以一并参与到话题中来。

我把播音专业学生的日常阅读行为分为四个步骤,或是说四个能力关键点。

求量

显然,量变会导致质变,但重要前提是这个量要足够。我看到的播音学生在日常新闻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积累。往往是啥时候想起来了、有心情了,就拿起新闻看一看,看的时候还漫无目的草草了事。这样的阅读做了跟没做没什么区别,简单两个字——没用。

因此,我推荐的阅读方式应该是这样:

  • 要定时。这个定时无需理解为每天指定的时段,而是每天的阅读量应该是稳定的充足的。比如,每天至少20分钟。这可以是睡前集中完成,当然也可以是全天碎片化时间的总和。

  • 要定量。每天至少阅读多少篇多大篇幅的新闻和评论,这也应该是有基准线的。以我自己举例,我每天基本上会读15-20篇左右的新闻,其中以千字左右的文章为主,泛读为主精度为辅。

    量上去了,才有质的突破的基础。你的评论能力一定是基于你对于世界、社会的全盘认知,因此,没有事实的空发议论只能是沦为听者的笑柄。

保质

阅读的新闻材料当然可以五花八门兼容并包,但应该是有品质的,信息来源是要能经得起推敲的。

那么,不妨从这样几个渠道来组合你的新闻阅读素材通道。

  • 先是综合门户型新闻APP,比如腾讯新闻、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网,这部分的占比可以达到阅读总量的60%。

  • 其次是深度评论类,比如澎湃、南方周末,这部分占比可以在20%左右。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垂直化细分媒体,比如虎嗅、财新等等。

    头条(要闻)版是在新闻门户APP阅读时的必选项,如果可以的话,也请把财经版加入其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的建议阅读频道还有科技和娱乐。这四个版块基本上能涵盖绝播音生需要去了解的应试型的新闻内容。

善思

光看自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是带着思路去看。结合我之前的发文,我想重申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俗的说,就是不要被媒体“带节奏”。你应该是以自己的独立思维来阅读新闻和新闻评论。尤其是在阅读新闻评论时,要同时关照到官民双方,即既要看官方、主流媒体的定调,也要听网民的反馈。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这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两个极端,盲目崇拜权威或是刻意彰显个性。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实际操作时,既不能有“官方说了那就肯定没问题,这件事没有其他的新闻价值需要去挖掘了”这种惰性思维,也不能秉承质疑一切事事唱反调的态度。在中立、客观的站位之上,通过融合各方声音去展开批判性思考,进而得出自己的新闻评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做法。

勤练

光说不练假把式。练习,是播音学科恒久的技能获取通路。想得再多,可如果没法倒(说)出来,这依旧不是一个合格的播音人。就拿我自己举例,虽然和很多艺术生一样,从小就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主持比赛,可真要说正式的新闻评论能力,差不多是在25岁之后才开始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在这其中,规律和大量的阅读与练习功不可没。

针对说的练习可以经过三个层次,流畅——合理——深刻。这是循序渐进的三步,但是很多人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在入门的初期就给自己设定了敬一丹白岩松倪萍的高度,必须出口成章必须发人深省必须催人泪下。结果反而欲速而不达。倒不如先从追求口语表达的流畅开始,然后是观点和叙述的合理,最终目标是通过大量练习找到有自己特色的评论思路,发现常人所忽略的评论切入点,进而完成一篇通顺合理又引人入胜的评论发言。

结语

经过“读和思”两个内化的步骤,再经过“说”这个外化程序,你才有可能逐渐适应新闻评论的一整套学习流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经年累月的巩固、完善,最终塑造出自己或平实或犀利或温情或幽默的评论风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