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麾下有三位大将,如果这三位大将在长安,李建成未必会失败!

李世民一生戎马,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开疆扩土平定突厥,让百姓安居乐业,建立大唐盛世,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玄武门事件”为起点的,李世民除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争夺王位,那么问题来了,李建成为什么会被李世民轻而易举拿下,他当了多年太子,难道身边一个大将都没有?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大唐成立初期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分工相当明确,李建成负责安内,抓国家的制度与管理,李世民负责攘外,打击各路反王,开疆扩土,当然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拉拢朝臣、大将为自己所用。当然李世民一派多为武官、将军,李建成一派则是以文臣谋士组成,但是也并不缺乏大将。史书记载,李建成的麾下曾有三位大将,若他们都在长安,李建成未败给李世民。
大将之一:罗艺,《旧唐书》中是这样描写罗艺的: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罗艺性格桀骜不驯,勇猛,善于攻城之战,骑射技巧非常厉害,镇守北方边界多年,令敌人闻风丧胆。罗艺在协助唐军攻打刘黑闼的时候与李建成相识,李建成见他英勇善战且兵力雄厚,日后必能为自己所用,便使出浑身解数拉拢罗艺,从此结为党羽。
但是罗艺居功自傲,仗着自己有些功劳便随意殴打李世民亲信,李渊看他有功在身并无重罚,但实际上两人已经有了间隙。不久后突厥侵犯大唐边境,考虑到罗艺曾是北方战将,李渊便派他率领军队镇守边疆,便无力辅佐太子李建成。
大将之二:王珪,王珪曾在隋朝当差,为人不重名利,但是颇有才华,深谋远虑,李渊起兵以后便投身大唐,担任太子参军一职,深受李建成器重。李世民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撼动了太子地位,王珪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太子拉拢朝中大臣,增强太子力量,为太子出谋划策对抗李世民,其谋略不在魏征之下。
后来李建成手下将领杨文干叛变,李渊把责任推到了王珪身上,罪名是误导太子,将其流放。如果王珪能够一直呆在太子身边,局面也许就会不一样了。李世民登基以后,王珪被召回,与魏征一起担任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得善终。
大将之三:李瑗,李瑗这个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朝臣,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皇族中人,深受李渊的喜爱,但这个人并无大才,怯懦无能,多次跟随唐朝战将李靖出征,却从来没有建立过功勋。只能说他运气比较好,深受李渊信任,官位步步高升,拥兵十万,曾与太子李建成达成合作关系,图谋除掉李世民,后被调离长安。
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除了魏征与李元吉,太子建成身边的心腹之人并不多,而李世民却恰恰相反,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都在李世民身边,从战斗力上李建成就已经输了一半,如果太子建成的这三位心腹之人在在长安,他未必会失败。
罗艺乃是一方霸主,武艺高强无人能挡,王珪身为谋臣出谋划策,让太子避免进入陷阱,李瑗手握重兵又是皇族中人,这几个人加起来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谋略都不在李世民之下,双方势均力敌,胜败真的很难预料,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如果这三人在长安的话,李世民根本不敢发动玄武门事件。
正是应了那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李建成本以为自己在长安势力根深蒂固,又有高祖李渊撑腰,李世民不敢胡来,殊不知他早已经成为了光杆司令,除了魏征与李元吉之外,并没有多少可用可信之人,能用的人都被李渊调走了,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