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下IPO堰塞湖再度形成说明上市责权利依然严重不匹配

A股IPO 堰塞湖冠绝全球,成为一大奇观,在注册制以前,很多专家媒体把IPO 堰塞湖归咎于审核制度,纷纷要求实施注册制,化解IPO堰塞湖,现在虽然没有全面实施注册制,但创业板和科创板已经实施注册制,主板是IPO 常态化,可IPO不管是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已经超过美国全面注册制,要说核准制限制IPO 上市带来堰塞湖那是无稽之谈了。

2020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比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2020年A股共有395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为4719亿元,创下自2011年以来IPO融资额的新高,IPO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86%。20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都是世界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香港只有154宗IPO 。可是超快的IPO 并没有化解A股IPO堰塞湖,反而带来IPO堰塞湖进一步扩大,新的IPO 堰塞湖又在形成。

截至1月27日,上交所共有199家企业排队科创板IPO,73家企业排队主板IPO,深交所有395家企业排队创业板IPO,49家企业排队中小板IPO,合计716家。 较注册制实施之前200多家的排队,增加超500多家!IPO“堰塞湖”重现江湖。

IPO 堰塞湖之所以快速扩大,在于一边超速IPO ,另一边是大量公司源源不断的加入IPO堰塞湖等候排队上市,这样的市场,IPO 堰塞湖依靠快速IPO发行是不可能消除IPO 堰塞湖的,IPO堰塞湖增加,一方面是后备资金丰富,但另一方面显示A股制度依然偏重融资而不是投资回报,上市对于公司吸引力太大,背后潜藏的基因是上市带来的利益巨大。

首先是三高发行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主板有23倍市盈率红线限制,创业板和科创板实施注册制,打破了23倍市盈率红线,带来的是令人不齿的三高发行,那就是高市盈率高股价高超募资金,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对股份并不会很珍惜,稀释股份在实际控制人心中并没有什么,关键是能够上市,何况又是高价上市,能够以最低的股份发行,获得更多的资金,自然乐此不疲,很多公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IPO ,只要能够上市,何必在乎过程的曲折。

其次是减持制度太过宽松,A股减持制度本身就比美国股市宽松得多,美国股市年度减持一般不超过1%,可是A股制度理论上最高减持可以达到12%,这给大比例减持创造了制度基础,因此很多股东上市就是为了股权增长套现,只要限售股到期,甚至没有到期,就开始准备减持股份。截至11月下旬,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重要股东场内减持规模已经达到6468亿元,截至12月25日,12月以来,共有516家上市公司被重要股东通过场内减持,合计减持数量约31.05亿股,减持市值共计约608.87亿元。按此数据推算,20年全年减持规模在7000亿元以上,原始股东越容易减持获利离场,谋取上市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大。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对资本市场上市存在偏差,认为上市融资得到了钱就是发展地方经济最佳方式,纷纷出台政策奖励公司上市,包括人才政策、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直接财政奖励,进一步推动了上市的动力。

四是不管是主板还是创业板、科创板实际上都已经放宽了审核条件,主板取消了一些财务数据隐形门槛,创业板和科创板增加了上市包容性,比方说对财务数据波动的容忍度提高、允许未能盈利的公司上市,符合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另外极高的过会率,也会吸引更多的公司需求IPO ,如果依然是50%左右的过会率,很多希望侥幸打擦边球的公司,就不会花费大价钱上市,现在超过90%的过汇率,很多公司就会冒险一试,一旦成功,就是一夜暴富。

五是新证券法已经实施,大幅度提升了违法违规成本,可是相对于美国证券制度,A股的处罚依然偏轻,另外执法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会让很多公司存在侥幸心态,也不会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IPO堰塞湖再度形成,好的一面是有大量上市后备资源,不好的一面说明我国股市制度,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那就是上市获得利益与承担的责任可能依然不匹配,有很多东郭先生一样的滥竽充数者,这种公司越多,投资者受到的伤害越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