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同域,文明瑰宝|辽宁博物馆佛教造像及历史沿革

前言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后被尊为释祖或佛祖。“佛”为古印度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智者或觉者。佛教在中国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经西域传入,后逐渐发展与兴盛。佛像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早期佛教艺术品仅以宝塔、莲花、菩提树、法轮、足迹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动。公元一世纪,佛像艺术产生于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中国内陆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代。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汉、藏两种风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伟大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陆,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写实自然、明清浅显世俗,形成了具有我国汉文化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汉传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汉化的最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汉式石刻造像

汉地石刻造像,大量地保存在石窟寺中,各地博物馆及民间也有收藏。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是各时代艺术的缩影,也反映着中国佛教的兴衰。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的鼎盛时期,造像制作精美,或有纪年铭文,它们与现存石窟寺中的造像具有同等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汉式鎏金铜像

公元二世纪,中国已出现较原始的金铜造像制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汉地风格。北魏早期有较多的犍陀罗因素,晚期佛像出现“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的式样,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风格渐趋统一,唐代造像样式堪称完美,宋代佛像的宗教气氛减弱,高度写实,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陆的传播,汉式传统造像已呈衰落趋势。

第二部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

藏传佛教造像是流行于我国蒙藏地区的佛像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与汉传佛像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和审美情趣。由于政治及地理等因素,早期藏传佛像艺术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特点。从元朝开始,西藏归入内陆中央政府,藏传佛像开始向中原形式转化,元明清宫廷造像为这一时期经典之作,为藏式风格向中原艺术转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像艺术的演变之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藏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政治、文化渊源关系。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为佛教之教主,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佛为“佛陀”之略,意为“觉者”。释迦牟尼作为佛教之创始者,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城。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释迦国的王子,他在29岁放弃了奢华的生活与未来的王位,削发易服出家,寻求解脱之道,35岁时成为觉悟者,即佛陀。在以后的四十余年中,佛陀主要以王舍城与舍卫城为中心,传播佛教,教化众生,直至80岁涅槃。

诸佛

原始小乘佛教尊释迦牟尼佛为唯一而加以崇奉,世尊的形象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从象征到具体的演化过程。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间大乘佛教兴起,基于其“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的根本性理念和宏观的时空观念,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佛陀之一而非唯一,成道后的每尊佛陀又都有法身、报身、应身或化身的不同显现,因此,大乘佛教认为存在着所谓“十方三世恒沙数佛”。

本尊

本尊的概念与密宗之实际修行相关。印度密教约至公元八世纪中期,发展成为金刚乘密教。在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密宗就经由莲花生上师等的传播而成为西藏佛教一部分,此后,以藏地特殊的人文与宗教信仰为背景,密教目益得到重视与发展。西藏通行之金刚乘密教,宣称修行者经上师传授,做到与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就能成就“即身成佛”之目的,以此修法为引,密宗本尊受到最为诚笃的崇奉,本尊造像亦隆盛于藏地。

祖师

祖师像是藏系造像中的重要一类。祖师是指为佛教的发展、传播等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真实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为后世所供奉,在藏密中尤为普遍、系统与隆重,这是与密宗修行强调师承传授有关。所涉及的人物除教派的建立者、传法上师及转世活佛等外,还包括八到十三世纪时印度的密宗大师们,如著名的八十四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等。这类造像造型简清,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祖师的生前容貌,着意面部神情,无不生动传神,是藏传佛造像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

佛母

佛母是密宗中特有的女性神像,在藏传密教中尤其受到崇奉。佛母也称明妃,密宗经典中称明妃为陀罗尼之别称。藏密中佛母一般现安详寂静相,通常脸型俊美饱满,《造像量度经》中称为“芝麻面”,秀发纷披,削肩蜂腰,隆乳丰臀,极具女性身形之柔美,是藏传佛教中最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一。

菩萨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之简称,意译作“觉有情、道心众生”,亦即以智上求无上菩提,用悲下化芸芸众生,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二行圆满。菩萨为大乘佛教所特有,大乘佛教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菩萨“上求下化”的神格正是大乘佛教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对菩萨的信仰在藏汉佛教的显、密两宗中均极为广泛与兴盛。在中国佛教中最流行的菩萨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大势至等。此类受到崇拜的菩萨,在佛教界多视为某种教理的化身;在大众的信仰中,则普遍当作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护佑众生、神通无限的象征。

空行护法

护持佛法的各类神灵总称为护法神。身份复杂,为数颇众,神格地位亦有较大差异,如有些护法神为佛、菩萨之化现,品位极尊;也有的本是非佛教的大力神祗,后为佛教所教化或降伏而成为佛教的护法者;还有一些只是居于一处,稍有神道异能之鬼怪精灵,他们由于特别的因缘而护卫着某寺一地或某僧一人之安全等,但并不为更广泛的大众所认知和信奉。这些神均以护卫佛法为务,共同构成了佛教庞大的护法神体系。

罗汉

为梵文阿罗汉之略,本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达到的四种果位中的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可断除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后以罗汉称谓获小乘极果的出家人,也名不生、应真等。罗汉中有一些受佛嘱托不入涅粲,常留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德,直至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罗汉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形象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僧人特点,以印度僧人形象为多。光头,无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领僧衣。相貌不一,手法或夸张或写实,是佛教造像中富有个性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