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一三事变资料简介 八一三事变的起因与结果及历史影响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蓄意扩大事态,增兵华北,占领平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8月上旬日军又在上海不断寻衅,继而对上海发动进攻,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

  上海在近代开埠很早,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全国惟一的国际市场。英美帝国主义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资本在上海经营多年,有许多直接的经济利益。从军事上看,上海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之南,当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之处,是华东的门户。日本侵略者认为,一旦占领上海,扼制长江口,不仅能掌握华北战局,牵制国民党军队北上,还可以破坏中国的经济命脉,进逼南京,以利于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目标。因此,“一·二八”抗战结束后,日本利用《淞沪停战协定》对国民党军队的限制,一直进行新的战争准备。他们以海军陆战队本部作为上海作战的基地核心,在虹口机场建立了可容纳二千余人的陆战队兵营。此地距沪宁铁路北站很近,极具战略意义。为加强防御和攻击力,兵营建筑多系钢筋水泥浇铸,并在屋顶安置了重炮。同时, 日军在杨树浦公大纱厂及沪西丰田纱厂也设置了军事据点,与虹口兵营鼎足而立,形成其两翼。在日租界内, 日军在日侨商民区,凡机关、学校、商店、住宅,均构筑各式掩体,并将各种武器秘密藏入地下室。至卢沟桥事变为止, 日本共在上海设置军事设施八十余处,加上黄浦江、长江一带海空军配合,已经为其实施“外线作战”的战略控制了有利的攻击地形。

  日军在上海加强战备不断扩张,引起中国方面的注意。南京政府逐渐认识到, 日本对上海有很大的野心,一旦中日战争爆发,上海必定成为新的战场。从1935年冬国民党政府开始在南京和上海一带秘密构筑防御工事,在淞沪外围各要点,龙华、徐家汇、虹桥、北新泾、真如、南翔、闸北车站、江湾、庙行、大场等地建立了国防工事;在常熟、福山、吴县之间,利用阳澄湖、殿山湖构筑了阵地防御带;在江阴、无锡之间构筑了预备阵地防御带,同时修筑杭州湾、镇海至象山港海岸工事,加强了江阴、镇江、南京等地的要塞防御设施。据张治中回忆,1936年2月南京政府为准备对日作战,把全国划为几个国防区,委任其为京沪区军事长官。张到任后,在苏州设立“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抽调军事人员,加强国防工程建设,秘密进行备战工作,曾派出数批人员实地侦察、测绘地图,而后构筑了淞沪线、苏福线和锡澄线一带的小炮机关枪据点工事。针对《淞沪停战协定》后,上海除保安队外不能驻国民党军队,市区无防御工事的状况,张治中几次上书南京政府,增调三至四个师加强淞沪正面和浏河、福山、常熟一带防御。这一期间,国民党军队积极赶筑京沪区的防御工事,加强了沿江警戒防御,还成立了太湖水警联防处,负责太湖水上的警备。①

  1936年八九月间日军在上海频繁寻衅。9月23日夜,日本以“出云舰”水兵三人,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遭人狙击,伤二死一为借口,出动全部海军陆战队,在青云路、八字桥、粤东中学、天通庵、五洲公墓一带,布设岗哨,派兵巡逻。后经中方多次交涉,渐趋缓和,而其陆战队驻沪人数,则借故增加。以后, 日军频繁举行各种演习,还派舰队到宝山、福山镇、段山港、浒涌各港口,测量水位,勘察地形,并出版了用于军事目的之《上海市资源调查》、《上海及南京附近军用地图概说》等书。

  1937年7月,日军在上海一再进行战争挑衅,连续以军用汽车满载武装官兵,示威于江湾一带,并经常在沪西举行部队夜间演习。7月11日,日本内阁举行五相会议,海相米内光政提出,华北战争很快会波及全国, 日本必须做好全面对华作战的准备。12日,海军军令部在制订的对华作战秘密方案中,把对华作战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海军第二舰队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作战;第二期,陆军派遣三个师团与海军第三舰队协同作战,首先夺取上海,再以上海为基地,进行华中华南作战。7月16日,驻上海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在给国内的《对华作战用兵意见书》中提出:“要想以武力打开日中关系的现状,只有惩罚中国,使中国的(国民党)中央势力屈服。”而“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他建议陆续向上海派遣五个师团进行华中作战,以确保攻占上海和南京。28日,日本海军省次官山本五十六、军令部次长��田繁太郎电令长谷川清,立即撤退长江沿岸的日本侨民,为华中作战做好准备。至8月9日,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十一战队掩护下长江沿岸29230名日本侨民全部撤往上海。②

  8月7日上午, 日本海相米内正式提出一项拟交内阁审议的议案,称“政府为了保护青岛、上海侨民的生命财产,应准备做好必要时立即紧急派遣所需陆军兵力”。8月8日,长谷川清根据国内指示已经完成了对上海作战的部署和准备。同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到达上海,连日与驻上海总领事冈本季正、领事吉冈范五以及福井淳、海军武官本田辅、冲野亦男、田尻穰等研究上海的形势和对策,密谋发动新的战争。

  中国方面获悉日本的阴谋,知道上海战事不可避免,努力做好迎战准备。卢沟桥事变前,张治中在青岛养病,闻知事变,径返南京,就任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务。他指挥的部队,除第八十七师在常熟、苏州外,第八十八师已调回无锡、江阴,另有江苏省、上海市保安团队数团。为争取战争的主动地位,中国军队一方面积极做好运输、通讯的准备工作,另方面调第二师补充旅到苏州。张令一团化装为上海保安队,入驻虹桥、龙华西飞机场,加强警戒;另一团化装为宪兵,开驻松江。不久,又调江苏保安第二团接替浏河方面江防警戒,将保安第四团集结太仓附近,担任岳王市、梅李两区的防务。8月上旬,中国空军已经配置在信阳、周家口、许昌之机动位置,向北可支持平汉路、津浦路北段作战;向东可支援淮阴、徐州地区;向南可支援京、沪、杭地区作战。上海四郊防御工事初步完成后,保安队立即在上海市内加强工事构筑。

  日军完成对上海作战部署和安全撤离长江沿岸侨民之后,态度顿时强硬起来。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本海军陆战队驻沪西的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偕一等水兵斋藤要藏,驾驶汽车至虹桥机场中国保安队附近,竟然要强行越过警戒线侦察刚到该地的国民党军六十一师六五八团和六五九团的情况。当机场卫兵加以阻止时,两日兵蛮横地开枪射击。虹桥机场掩护队二等兵时景哲,正立于机场大门约二百米之青豆地内警戒,被日兵击中两枪,均由左背肋骨入,左前胸穿出,当即仆地身亡。日兵见卫兵倒下后,驾车向机场内疾驶,至距大门约六百米处,适遇闻枪声出巡的保安队。双方展开枪战,大山勇夫当场被击毙,斋藤要藏亦被击中,逃逸数十步因伤重而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