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蒙古|蔡永清:我把论文写在学生身上

原创作者:蔡永清|内蒙古阿拉善盟《我把论文写在学生身上》

01忆趣1982年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嘉尔格勒赛汉第三小学。那一年我十九岁。从事教育的第一天,我就做了班主任,同时兼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自此,粉笔、黑板、学生、书本成为了我一生的挚友,“启智铸魂”成全了我无悔的教师生涯。我所就职的学校名叫马夫峡子小学,地处偏僻的山水沟。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办学条件非常差,学校的学习环境比现在来讲是异常艰苦的。当时,完全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作业完成情况,就是担心晚上忘了封炉子,早晨上课就有麻烦了,不仅挨冻,也耽误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冬天的山村非常冷,尤其“三九天”的教室里,更是寒气逼人,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冻的只能不停的跺脚,搓手,有时候课讲到一半时,还要根据情况临时调换座位,让离炉子远的同学与炉子近的学生互相换一下,为的是大家都能有个热火劲。一节课45分钟也要腾出几分钟,在炉子里加把柴,加些驼粪蛋蛋,以防炉火熄灭。

作为班主任,拾干柴、捡驼粪蛋蛋就成了我和学生们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常常是在课间十分钟期间,由我这个大哥领上一群弟妹们去滩里学习“户外生存”,马夫峡子小学当时也是没有院墙,行动起来也方便,干柴与骆驼粪蛋蛋不少,一人一捆,然后搭配煤烧着,至少还能省出很多资源。拾柴还好说,架炉子生火可就要有些技术了,班里的学生年龄平均十一二岁,虽然不陌生炉火的使用,可是真要操作起来还是很笨拙的。为了使炉火能一至不熄,人人担起责任,多的时候我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大哥角色。按学生分组编排值日,由当天的值日生负责炉火的管理工作,而我全程跟进值日,除过教文化课外,重点就是教生活课——学习架炉子(生火),然后是放学后的封炉子(延续火源,以免炉子彻底段除火源,俗语称:炉子死了)。好多次早上炉子死了,同学们没有互相满怨,想的是怎么赶快将炉子架起来,火生旺些,大家都有火烤着,学习听课的时候不受冻。为了不耽误上课,我和同学们围着炉子你放二根柴我放一铲驼粪蛋蛋,有的用纸对着炉口努力的扇着,有的用嘴使劲的吹着,有的则手忙脚乱的舞动着头顶上的烟灰,配合着我这个老师认真的架着炉子。十一二岁的孩子们,个个穿着厚实的棉衣棉裤,脸和手的皮肤上布满了一层层葱皮样的裂口子,看着着实让人心疼,小小的个子却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团结精神。炉子终于红了,我和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着你脸上的黑印,看看他的眉毛被烧黄了,大家都相视一笑,不去管它,抓紧上课。

同学们不仅学习没耽误,生活见识和经验却增了不少。虽说我和他们差不了几岁,但是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其实我们都是彼此相互学习的。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的早晨,我被孩子们感动着站在讲台上,也是这群孩子们一路呵护着我,让我无后顾之忧前行在教育事业的阳光中,信心倍增。不知不觉他们毕业了,而我也从最初站讲台的拘谨中逐步磨去了青涩,19岁的我望着同学们给我躹恭和我说再见的时候,心里那叫五味杂陈,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惆怅,更多的是依依不舍。周而复始的一年年中,我们彼此收获着成绩,留下了桩桩趣事,伴随着成长中的孩子们,我也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新的经验,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知道我已向家长们写好了我人生的第一篇论文,那是写在孩子们脸上的童真,朴实与自信。02前行过了两年,我调到了头道湖七中。从做小学老师,到初中当教师,我更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那个年代学生真的特别努力,而且心思单纯,没有过多的外界诱惑,每天上完课后最生动的场面是下午饭后的背书,不用监督,也不用催,因为多数是住校的同学,简单的整理清洗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拿上书到校外背书去了。老师们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当然也不落后,也会在去外边散步的同时,夹一本书,一来是为备课做准备,二来也常态化的看看学生的自学主动性。沿着湖泊望去,到处是手持书本来回徘徊着的努力学习的身影,从湖的这头背诵到了湖的另一头,师生偶尔也会从湖泊或是沙丘碰头,总是相视一笑示为加油,一句话没说悄悄走开,又各自背自己的课文去了……九十年代初,知识改变命运是很现实的。升学是要进行中师、中专预选的,只要考上,两三年毕业后国家就能给分配工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师、中专,以期待两三年后中专毕业,分配工作。但考中师、中专并不简单,先是要通过参加一次预试,达到预试的分数线,才能正式开始参加中师、中专的考试。

牧区的孩子大多能吃苦,懂事早,所以,只要老师您有一桶水,学生就不想只喝一碗水。为了未来前途顺畅,孩子们不断的给自己施压,白天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课,课后整理笔记的同时争取将当天的内容背会消化,遇到不懂的,及时向老师请教好的解题方法,晚上自习课上更是合理安排,写作业、预习新课程等,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的老师们更加不敢松懈自己,暗暗发誓尽全力教好他们,我和同事们每天也是早晨五六点左右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备课、圈划重点考题、批改作业,晚上自习时间进行辅导及解答疑难问题,夜里12点多才休息,尤其到了每个月,期中、期末的时候,更是要抽出很多时间,将所有复习题的复习资料用笔刻在蜡板纸上,在用油印机打出来,后来还好有了钢版刻,再使用油印机一下一下打出来,引导着学生一遍遍刷题,勤奋见证了师生们的共同鼓励,每年中师中专选拔考试中,我们这个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小学校都能预选上二三十个同学,面对着这些积极好学的孩子们,做为老师,我是自豪的,是同学们的努力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十八年的辛勤教书让我和我的学生学会了刻苦,拼搏,有志者事竟成。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也调到了阿左旗三中,面对着一群冲击在网络快速发展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显的更加娇贵些,我知道我要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腾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守着教室,守着学生,唯恐疏忽了什么,出什么岔子。晚上常常做梦,梦到我怎么又回到了头道湖教书?我三中的孩子怎么办?03桃林熬到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我也好像老了许多。新学期初,一次同事们在喝酒中提起,今年的理科状元是王楠,我自言自语地说,那是我的学生。3年后,考上北大的姜汉杰来给我报喜,我激动得语无伦次,眼泪都差点不争气的落下来……我的答卷上又添上了新的答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个有心的人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也是从这年开始,我的工作得到校长和学校的认可,安排让我带上了两个班,一个班是大哥哥姐姐,另一个班是低一级的小弟妹,还挺好管理,大哥哥姐姐有模有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小弟弟妹妹有了学习榜样,也争相效访。一天又一天,陪着学生我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他们生病了,好像病的是我;他们学习开小差了,总觉得是我太粗心没照顾好;他们得奖了,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踏进阿左旗三中的二十年里,望着孩子们来了走了,我骄傲有学生相伴的日子,充实而快乐。

一年又一年,一个个学子跨进了高校的大门:张雅清,王凯,包晓彤,斯日格力争985、211;以文科状元考上同济大学的潘娇,来信汇报:老师我又报考了军校;以639分的成绩考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上怯性生生地说:老师,我没考好。没事,上了大学一样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果然,去年回来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现在读博了,薛文慧,赵佳妮,豆菲,李欣怡都在大学的校园里成绩斐然……在他们身上我感悟到:什么样的老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责任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操陶冶。如今,学生们遍及阿拉善大地,从默默无闻在基层工作的徐锦兰,姜学锋,到走向领导岗位为阿拉善建设出谋划策的王多福,邱胜玉,梁来佗等,也有和我一样奋战在三尺讲台的徐继锋,邓玉文,王宁等,还有双双奋斗在企业上的姊妹花王润芳,王梅芳,还有走出阿拉善的许多、许多孩子……他们就是我的骄傲,所取得每一点,每一滴成绩就是对我最珍贵的回报。再过两年我就退休了,如今,我带的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关门弟了子,我要把这这一篇论文的最后一个章节在他们身上写好,为我60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简介蔡永清,阿左旗第三中学,有学生相伴的日子里,每一天都是春光明媚。

平台简介【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该公众号不限年龄、地域,为文学、书法、摄影、美术、音乐等领域作家、艺术家、爱好者提供原创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