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搬出来的新生活

搬出来的新生活
“五一”小长假,应朋友相约,到乡下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他的引导带领下,游览了古浪县生态搬迁移民区。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是古浪县重点移民区,长期以来,古浪南部山区因为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群众致富无门路,发展无优势,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的制约。因此,下山入川,就成了当地群众实现致富的愿望和途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切中古浪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的要害,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建设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南部山区群众应搬尽搬,先后搬迁安置南部山区11个乡镇88个村、1.53万户6.24万人,其中3个乡58个村整体搬迁。
漫步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只见楼房、砖瓦院落整齐排列,星罗棋布,卫生室、幼儿园、小学、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各居民点都建立了宽阔富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大爷大妈们,整齐排列,合着音乐点,跳着广场舞,他们的生活看起来过得非常滋润,这在七八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硬化的宽敞道路,成排的太阳能路灯,成荫的绿树,争艳的花朵,齐全的公共设备……处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村民家,只见房前房后打扫的干干净净,屋内布局合理,电冰箱、电热水器、电脑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还有清澈的自来水,清洁的水冲厕所,特别是新建的绿洲小城镇,有的还有电梯,上下方便多了,这些跟以前山里住的土胚房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现在搬迁移民点都成为社区管理,村民进入了集中居住,文明、制度管理。每一个移民点的名字都以非常亲民的名字命名,如感恩新村社区、阳光新村社区、爱民新村社区……为了改变人们自由散漫、到处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社区党组织在“四议两公开”的总体要求下,让党员担当“网格员”管理社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无人管理的问题。同时,建立了“两委会”成员包片责任制,把信息统计、日常管理、政策宣传、党群服务、救困济贫、舆论监测、矛盾调解、便民惠民、活动组织等内容分工到人头,确保了管理与服务的双重保障。在社区醒目位置可见文明范畴的宣传标语等,让村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吸纳那些低收入者就业,既增加了生活收入,又清洁了社区环境卫生。通过管理、宣传把一些陋习遏制在了萌芽状态,讲文明、讲卫生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全面完成搬迁任务后,移民数量将达到6.24多万人。为解决群众生产问题,按照人均1.75亩土地配套,为生产生活打下了基础。为了做实后续产业发展,按照农户自愿申报的原则,每户分到了一座或者两座种养殖大棚,种养殖暖棚,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养殖鸡、羊、牛等禽畜,均有不错的收入,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现状。
新建的古浪县绿洲医院,是一座现代化医院,无论是就医环境,还是医疗设施,都丝毫不逊色于县医院。这座医院整合了附近3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资源,拥有8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能够开展内、外、妇、儿科常规诊疗项目和疑难病例诊治,为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及周边乡镇15万多群众的就医提供了坚强保障。
就近就学原则,让更多的适龄学生上学方便。新建的古浪四中整合了原古浪四中、团庄初级中学的师资力量,新建了可容纳2000多学生的中学一所,校内有标准足球场、人工草坪、风雨操场、礼堂、国学馆……让走出大山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成为孩子们的原动力。易地搬迁在改善贫困群众安居环境的同时,也有利的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2019年底,古浪县减贫6052户203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过去典型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房难的“五难村”,如今已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五化村”,山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不只是简单地搬家,而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如今的黄花滩,移民群众正在拧成一股绳,铆足劲儿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