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方印蜕,900方原石,16位篆刻师,铸就近现代篆刻半壁江山!
印鉴,既是文人间相互赠予的礼物,更是书画家、文人学者案头必备之物。

十七年前“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先生曾发起过一项调查——谁是二十世纪篆刻大师?结果很快出炉,有十七位篆刻家入围——
吴昌硕 王福庵 来楚生 齐白石 赵叔孺 沙孟海 陈巨来 赵古泥 方介堪 邓粪翁 韩登安 钱瘦铁 钱君匋 乔大壮 唐醉石 叶潞渊 朱复戡
这虽只是一场由个人发起的调查,但作为对过去百年的一种回顾,其调查结果无疑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与启迪意义。而在这份切切实实被“投”出来的名单中,海派篆刻则占据了“半壁江山”。
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民国更是先后有近二百位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家在上海留下活动记录,这可说是明清以来印学史上絶无仅有的现象。当年“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元老级别的四位创始人里多与上海关系密切;被奉为印谱之祖的《顾氏集古印谱》——中国第一本原钤古玺印谱,也是上海人所编。

《顾氏集古印谱》
海派篆刻家阵容浩大,风格绚丽多姿,尤其是他们入古出新、印外求印的创新精神,使得该群体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沿。
其中,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等一批光耀近现代篆刻艺术发展的巨匠,形成了众多鲜明的特征和一定的艺术创作理念。

艺术之外,这些老先生在人格魅力上也足够迷人。那些大众熟知的就不用提了,来说说为人处世特别低调的来楚生先生。

来楚生 先生
来楚生在许多专业的书画篆刻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先生书、画、印皆能,尤其篆刻,影响最为深远。童衍方先生曾说:
“来楚生的篆刻在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诸大家林立之际能另辟蹊径,自成面目,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以来楚生篆刻艺术本体及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影响而论,钱君匋评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是恰如其分的。晚清以来,吴让之的流畅劲健、吴昌硕的浑厚古朴,但来楚生'贵能深造求其通’,在'二吴’法规体系中入古而出新,镕秦铸汉,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篆刻面目。”
尤其他的肖形印,堪称“绝技”,无论在内容、形式、数量上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可匹敌。当年,唐云、江寒汀等上海画院的许多名家,用的印章都是来楚生刻的;潘天寿手里,更有不少自用印出自来楚生之手。
还有人将陈巨来和来楚生的治印,比作《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和项羽,因一个纤秀,一个粗犷。但画家邵洛羊认为,此话只说对一半:“楚生篆刻刀刀见笔,富真趣,但还不属于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路。他的绘画以冷峭之笔、偏侧之锋洒落纸素,与清末虚谷和尚性习相近,可并列为海上画坛两奇人。

来楚生-肖形印 童(狗)
来楚生一生不善自我包装与交际,知交故友们说起他,评价最多的便是正直耿直,性格外冷内热、清冷寡言。装束也总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样子,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写字作画。
上世纪三十年代,来楚生拙朴浑厚的画风与当时上海滩娟秀的审美趣味格格不入,过得清贫,他也不在意。一方朱文印印款便刻着:“余画多水墨,不喜施脂粉,以迎合时凉也。”

来楚生 先生
16位海派篆刻大师,900方原石的高清图版,近4000方珍贵印蜕,首次系统整理出版。
回到海派篆刻。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精选了艺术成就卓越的16位海派篆刻家,严谨而立体地呈现出这些海派篆刻大家的艺术轨迹:

16位海派篆刻大师,900方原石的高清图版,近4000方珍贵印蜕,首次系统整理出版。

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

吴昌硕—我爱宁静

赵叔孺—虚斋墨缘

王福广—宁静白云,饮水卧空
」

马公愚-雁山老樵

钱瘦铁—不鸣一艺

邓散木—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方介堪—三分春色摹来易,一片伤心欲画难

朱复戡—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陈巨来-牟道人

钱君匋-池寅盦

叶潞渊-大石斋

单晓天-天真

方去疾-知音者

吴朴堂-千笏居
珍稀印蜕原石高清呈现——
通常篆刻书籍的出版,多以印蜕、边款影印为主,印石往往藏于博物馆库房或藏家书房之中,本书各卷都收录篆刻家的代表作印石,拍摄高清印面与边款,对于印石及刀法的辨别、学习与研究的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真实资料。









总之,对于书画篆刻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单本还是合集,皆是非常难得、值得珍藏及学习的一套钜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