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网络文学吗?说说网络文学中的“四气”和“三圈”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网络文学,是指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它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网络文学悄然勃兴。网络文学作为价值载体,正影响着当今社会。

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和发表门槛都比较低,因此网络文学内容雅者有之,俗者更多。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扫黄打非”办曾对网络文学进行过专项整治,重点整治网络文学作品导向不正确及内容低俗、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侵权盗版三大问题。
下面说说网络文学中的“四气”和“三圈”。

网络文学中的“四气”
1
无病呻吟的“娇气”
先看摘自网络作品的一段文字:两人都有稳定收入,可经常性的到了月底,我们连加油的钱都没有。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孙然居然还很吃惊地问我:“怎么可能?咱家家底这么空吗?”我听了很恼火,开始跟他细数各种开支,大头基本来自他的应酬。
这类作品相当于码文字游戏,为了凑篇幅,故意形成一种文字泡沫。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不说,其逻辑中还透着一种无病呻吟的娇气。读者不知不觉中,碎片化的时间被占有,而这种点滴的积累,久而久之,会化成一种焦躁的情绪。
2
让人产生猎奇心理的“怪气”
还有一种文字制造悬疑,甚至不惜用血腥、暴力和鬼怪让人产生猎奇心理。
如网络小说《杀戮》中这样写道:“手持红之刃,行动如风只见一道身影穿越在红魔人怪群中,不再是上次一样,场面如修罗。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自如的控刀,正是刀身人意,人刀合一。身影经过之处,鲜血飞扬,每只红魔人怪喉咙喷出一丝鲜血——秒杀。”
其实这种文字传达的血腥不言而喻,负能量要远远大于正能量,与其说是文学价值,倒不如说猎奇心理。

3
弥漫社会的“妖气”
还有些作品“妖气”弥漫。如:“方青见状失声一笑,道:也正是在那时,杨硕将那条白狐玉坠送了你。叶惊秋忽而发觉这少年竟有几分杨蹇的神韵。可是,当年杨府上下都已经被满门抄斩了啊。”
这种文字制造“悬疑”、“古风”,甚至还有穿越。正像当年有人读《红楼梦》因林黛玉的孱弱忧郁成疾。文学的作用在于精神感染,而不是横行社会的妖风。
4
温水煮青蛙式的“颓气”
文学极大影响社会认知。延安时期,通过优秀文学和文艺作品宣传主流价值,改变人们认知,不但给百姓送去了精神食量,也把一种执政理念和社会价值,润物无声的植入作品当中。
群众自觉置身于作品,出现了延安时期空前的文艺复兴,营造出积极有力的思想和文化氛围。反观当今被网络文学充斥的人们生活,正以“文化”的名义,浸润和腐蚀着社会的良知。

网络文学中的 “三圈”
1
网络文学培训
通过网络授课,培训写手。按理说这也是网络时代大势所趋,一些水平较高的写手,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出一定套路,以程序化讲出来,但凡写作者,只要按格式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出来,一般网络稿子就会产生。
培训本身并无错。但目前互联网文学从业者大都是80后,90后,有的甚至还是00后,这部分人没有太多生活阅历,就像一只没有长熟的稻谷,怎么能熬出香气浓郁的粥饭呢?
2
网络写手
网络文学现象不仅是五花八门的网络培训,还有庞大的写手群。目前,网络写手大多是年轻的90后。这部分人有文凭,爱文学,也有一点的文字功底,面对就业难题和越来越被社会挤压,他们选择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海阔天空的去写。
要说这世界上什么门槛最低,那一定是网络文学。只需一台电脑,如果你的文字被某平台认可或者有一定的读者群,就有收入。
写手的收入来源有两点。一是稿费,二是来自小说网站的阅读分成。当然月入过万,甚至几十万的是凤毛麟角。
3
网络平台和自媒体
它们是网络文学的主阵地,靠作品吸引粉丝,增加流量。拥有足够的粉丝后,还会接一些广告。不管你文字能力如何,注册一个账号,把你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都可以被推送出去。
还有另外一些盈利方式。它们把网络平台与某种网上购物商城链接,引导读者去购物。当然这种方式会让粉丝失望,也被很多网络平台不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