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年前【征文】

 年   前

池丽洪||福建

腊月初八,喝了腊八粥,很快就到了年前廿十三。廿十三糖瓜粘,送了灶王爷上天后,《年》这场大戏算是正式拉开了幕布。年前离家的游子们纷纷从五湖四海归自各家各户,玉带般缠绕在山间的盘山路来来往往的是匆匆归家的脚步,寂静了快一年的村庄顿时热闹了起来。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姑爷孩子,选一个廿十过后的双日子回娘家给父母送年礼,听听妈妈的唠叨,尝尝熟悉的饭菜味道。过后各家的女同胞们会选一个天气晴好的双日子,把家里家外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大小物件,全部都清理出来见见风,见见日头。只见老爷汉子们也没得闲,对着屋前屋后修修补补,庭前院中清清扫扫,整理焚烧。如果你站在远处山顶往村子里望,会看见,白日青天下,一阵阵的青烟随风萦绕在青山绿水间。屋顶上,院子中,五颜六色的床单被套衣服在阳光下肆意的迎风飘扬。这就是老家过春节前的重要序幕“扫尘”。

“扫尘”后进入《年》的第一幕办年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里的商场和年货美食街,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年货的品种越来越多,海鲜、猪牛羊肉、干货、糖果水果、各式饮品应有尽有。但最主要的莆田过年传统糕点(是祭祀必不可少的供品)是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大吉大利的“红团”。大多是由自家里手工制作。“红团”馅有甜有咸,甜的主要食材是红豆或绿豆或糯米。豆类需先煮烂捣碎再加以白糖团成小团以备用。咸的主要是糯米加干贝、蛏干、虾米等干海货再佐以五花肉青蒜姜丝等调制而成。各家食材大体相似,味道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红团”皮主要为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的比例调合,再加以可食用的红色素揉制的软面团。等家里的女同胞们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那么就可以一家老少齐上阵了。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负责扯剂子捏皮的,有负责团馅的,有负责印团的,啥都不会的就上灶烧火。竹蒸笼上的水汽把厨房烘得热气腾腾的,这日子,蒸蒸日上,叫人欢喜。只见簸箕上片片绿油油的“糕叶”(学名叫襄荷,近几年有农户种植以做药用)垫着一个个粉粉的小团子,喜气洋洋的。柴火灶上的大锅水开了,蒸笼下锅蒸到上汽几分钟,一个个红通通带着襄荷独有香气的红团就出炉了。有些人家也会做老面发酵的馒头、番薯做的“番薯起”。红团虽好,但我还是更喜欢吃外婆做的“番薯起”,有番薯的香甜和未发完全面团的粉糯味道。

在家盼年的日子格外的快,一晃眼就到了年前廿十八,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年》的第二幕。只见家家门前挂起红灯笼,门上贴上红对联。阡陌间走动着乡里乡亲挑来挑去,有去磨豆腐的,有去买猪肉的,有去买桔子的……热热闹闹的年的气氛瞬间烘托了出来。廿十九了,村道两旁的路灯彻夜长明,屋子里的灯光温暖明亮,柴火灶里的大锅迎来一年中的高光时刻,锅里翻滚着各式各样的食材。一会儿是需要焯水的鸡、鸭、肉,一会儿又是煮卤面炒米粉,一会儿是需要油炸的豆腐、酥肉、鱼块、红薯片、芋头块、豆腐皮、燕皮扁食、花生米……灶膛里火苗热烈的亲吻着锅底,它忙得油光满面,忙得锅底灰成片,它忙得尽职尽责。

当廿十九零点一过,这个年的重头戏——祭祀开始了。对着正大门朝外的空地,摆上供桌,摆上丰富的供品,其中必有米,有绿豆,有面线,有红团,有水果,这象征这一年里有米有豆、五谷丰登。再点上三支清香,虔诚的敬谢天公爷一年的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接着把贡银化了,最后再放串喜庆的炮竹,上达天听。三十天一亮,全家齐上场,首先要上祠堂祭拜先祖,再去各寺各庙敬谢神灵一年的保佑,再请各山各土地公回来屋前的土地龛前集中祭拜,当然这个在同一个村里也有着不同的祭拜方法,不同的山头,祭拜是不一样的。大概神仙也是要分地盘的,他们管辖的地区也是不一样的。做完这些,就到了日头正好的中午,每家每户在这天的中饭必定是一年中最豪华版本的“炝粉”,我儿子称它为“乱七八糟”粉。

何为“炝粉”,大体是把五花肉炒香,泡发的香菇切丝,先加入蛏干、干虾肉、鸭肠、切小段的卤制猪小肠或大肠、豆腐、猪血熬到入味。再加入手工线面、米粉,海蛎、时蔬后调味,最后用本地的木薯粉勾芡,洒上一把香菜,炝粉就出锅了。林成彬说,炝粉有460多年历史,明代嘉靖41年,莆田百姓正准备过年,倭寇突然来犯,大伙来不及做年夜饭,只得把备好的菜胡乱搅在一起,吃完就逃难了。此后,为纪念那段苦难岁月,大伙会在春节前选一天吃炝粉,通常是大年三十的中午。更有寓意的是,做炝粉犹如居家过日子,用岁月之火慢慢熬,用情感勾芡,把一家人紧密的粘合在一起,炝粉中的各式食材,犹如家中的你我他一样,一个都不能少,从此一家人再也分不开。

一起吃过“炝粉”后,就要开始祭灶神和准备年夜饭了,把所有的年货能摆上的全都放在灶台上。以前阿嬷说其中应该注意的是,有鱼了,就不要用虾了,古有云,鱼虾容易闹不和。按我的理解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它们两个是对立关系,不应放在同一台面上。一切全定,烧好“大银”再放上一挂长长的炮竹,古时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兽,现在更是宣告,年前的祭拜已全部完成,要开始准备年夜饭过年了。

正所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哩哩啦啦喝几天;廿十三,糖瓜粘;廿十四,扫房子;廿十五,磨豆腐;廿十六,买猪肉;廿十七,宰公鸡;廿十八,把面发;廿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莆田的春节风俗虽有不同,却也是纪念了先祖,铭记了历史,保留了传统,相当具有当地的特色。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池丽洪,网名酸果池子,福建莆田人,文学爱好者,长于莆仙,喜江南,现居苏州,偶写文自娱。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只和一种面,轻松搞定三种年货小吃!

    牛 年 到 2021,属我最牛! 快来接受千人新春祝福! 过年在家,除了山珍海味和大鱼大肉之外,各种解馋香脆的年货小吃也是必不可少的.琪琪特意请来了专攻面点的点点大厨,教大家只和一种面,就能做出麻团. ...

  • 莆仙冬至大如年!2020冬至出行看这里!

    ▲ 张白/摄影 棠梨煎雪 银临 - 腐草为萤 冬至暝大过三十暝, 冬至早大过初一早. | 冬 至| 今年的冬至 2020年12月21日 ▲ 林羡楠/摄影 莆田地区有"冬至大如年"的 ...

  • 唐伟安:年景

    下雪,对于北方来说,尤其对于东北来说,那是冬天的到来.对于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来说,那是"飞雪迎春到",意味着人们马上就要过年了.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下雪.我家两间老屋朝天井的一面 ...

  • 年夜饭怎么能缺少这道菜,糯米香团,做法简单教程详细一学就会

    大家好我是小园一餐,抖音同名,爱做家常菜.关注我,分享美食小技巧.年夜饭给大家介绍一道简单好吃的美味,糯米团子. [糯米香团]原料:糯米200克.五花肉100克.大白菜250克.胡萝卜50克.土豆50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时光抹不去的乡情 山东  赵金雷 小时候,没有走出过大山,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村里的每一个地名,都是我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一宫旧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一宫旧事 天津  李英 为了写好<一宫旧事>,星期日上午11:00时一下课,我从老年大学立即乘车,直奔一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隔代亲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隔代亲 河北 王友明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抚摸着我的头用亲昵的口吻说:"孙子孙子,奶奶的命根子."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爷爷的故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爷爷的故事 宁夏  罗万军 有时侯,我们怀念一个人,不是为了歌功颂德,也不是为了炫耀吹嘘,而是为了念本,为了感恩,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龙多村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龙多村 重庆 文贵杰  一 "潘家湾的土,合坎院子的田,李家湾的豌豆.胡豆不需放油盐.&q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记忆中的墙子河 天津  周乐凯 南京路是天津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路面宽阔.高楼林立,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光好似奇妙的幻境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我的天津缘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的天津缘 天津  张曼君 我的籍贯是河北省丰润县,而我是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天津人,和平区陕西路144号是我住了1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元 宵 节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元宵节 宁夏 樊文举 又到元宵,又想起娘捏的荞面灯盏.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我们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