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与虚伪

文:邹毅 聂传安
前天推出一班胡语岸的文章《终是圣明天子事》,谈及唐玄宗在关键时候的决心让唐朝得以延续,从而也让语岸同学对玄宗有了更正面的看法。
但因角度不同,观点或成岭成峰。一班邹毅同学就有一文,恰好是对玄宗持反面看法,写得无比精彩。
我们且来看一看他的《真挚和虚伪》。

可怕的期中考试结束了,我再次回到了唐诗的怀抱。(“再次回到……怀抱”,那得有多爱啊)
那天二班的几位同学到我们班炫耀背诵了一遍《长恨歌》。他们一脸得意地来,又一脸得意地走了,可我们班竟没有人会背《长恨歌》。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背下来。(知耻而后勇。难得)
想不到,读了两遍之后,唐玄宗的这个被很多后人诟病的君主,竟将我吸引住,并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首诗歌颂了玄宗对杨妃真挚、永恒的爱情。特别是在杨妃死后,玄宗对她念念不忘,让人动容!(邹毅被这真挚的爱情所打动)

这时,我不禁想:若玄宗后期不是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而是勤政爱民、善始善终的话,这段感情或许能成为一段流芳百世的佳话。(这个简直是一定的)
“你们老聂说,星期二要默写古诗,好好复习。”妈妈的一句话将我拉回现实。我恋恋不舍地把书往后翻,一翻就到了最后的七绝。突然,我看到了一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感叹了一声:汉成帝时班婕妤真可怜,没有遇到唐玄宗那样的君主。(汉成帝时,班婕妤因秀美能文而得宠,后来赵飞燕姐妹得势,班婕妤怕遭妒害,请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邹毅引诗为王昌龄的《长信怨》)

再往后一翻,看到的是李白的《清平调》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我顿时愣住了。若杨妃是赵飞燕,那“后宫佳丽三千人”不就是班婕妤吗?更进一步,如果玄宗遇到更喜欢的女子,那杨妃不也成了“班婕妤”吗?(这两问是本文中最耀眼的地方之一,深深地告诉我们:得宠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冷落;现在的得宠也暗藏着未来的冷落)
自古帝王之爱从来没有真挚永恒的。凡是有新的“赵飞燕”出现,原先的“赵飞燕”就成了“班婕妤”。而那些被冷落的宫女,从此命运凄惨,甚至到了“鹦鹉前头不敢言”的地步。正是“但闻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自古帝王和历史,哪会记得她们呢?最终还是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这一段也是文章的耀眼之处。在邹毅眼中,帝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的,不幸的永远是那些“旧人”。结论虽有些武断,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武断)

正如汉成帝先前如此宠爱班婕妤,赵飞燕的出现,却让她沦为侍奉太后的宫女。(喜新厌旧)
正如杨妃的回眸一笑更是让“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招多大的仇恨啊)
所以,帝王之爱,爱得越深,伤得越深;帝王之爱,越真挚,越虚伪。(邹毅这结论有理有力,亮瞎了我等的眼睛!想想写出这话的人居然只有13岁,我等再不多看看书,是不是简直都没有与他等对话的勇气了?)

旁批中已经点明此文中几处闪亮的地方,而这几处都是邹毅同学读而思的结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背诗绝非仅是记忆活,更重要的是联想与思考。
想得远,思得深,于是体现出我们背诗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邹毅此文层层铺垫,构思用心。看前文,根本不知道他的下文会朝哪个方向写。但这孩子成竹在心,不急不徐,文章左转右转,转到让我们瞠目的帝王之爱上——这个话题,成年人也不一定写得这么精彩啊!

能在别人的激励下背诵《长恨歌》,有志气;能在相关诗文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善思考。
邹毅,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