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行风评议

        行风评议从古到今一直存在,各朝的领导者都想让朝政清明,大家有干事的积极性,百姓乐业。但行风评议有时也不科学,还存在形式主义,但好的办法总没有,好像总在不断地完善。人有时就奇怪,没有评议,他责怪上级部门不负责;有评议,他又乱用权力瞎评议或应付一下。
       《旧唐书—阳城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有个道州,这个鬼地方,很穷,再穷,你也得向朝廷纳税交租子。一个叫阳城的,来到道州做了刺史,一看百姓的穷困样,谁知他大脑一根筋发作了,偏偏不替皇帝收租子的事着想,而是替当地的平头百姓考虑如何减租,简直像解放区的减租减息运动。对穷人不肯搜刮不肯鞑伐,惜民不媚上。把百姓搞得好好的,却不把上级关系搞好,还不给上级面子,只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样任性能有什么好结果,于是自然也就完不成上级交办的税收和租子指标。他有自知之明,在年终的政绩和行风评议自测表上,满不在乎地给自己打了个最末等—“城自署其第曰:抚字心劳征科政拙,考下下。”
         自评个“下下”?真说得出口,还是自评!脸不红心不跳,像觉得自己得了头奖。不像现在,不管好歹,年底评议,即便业绩真的倒数,群众口碑极差,内部人心思乱,工作作风一塌糊涂,班子成员有人因“四风”被处分,领导也会自己或让办公室把自己单位打个满分,一样脸不红心不跳。
        所以我说这个阳城真是一根筋,还一条道走到黑,自评时就把自己打了个“下下”。这可把上面惹怒了:好你个吊丝阳城,收不上来租子,你想让我们这些朝廷里坐机关的人喝西北风啊?你让我们的脸往哪儿搁啊,“观察府遣判官督赋”,立马组织纪律、人事部门成立调查组去调查阳城!
         得知上面派调查组来调查自己了,阳城竟然还不以为然,不去迎接不说,甚至连先见个面说几句,接待一下以示谦虚的仪式都没有,简直太不把调查组的人和评议这么严肃的活动当一回事。判官问阳城手下的迎接人员:“阳城人呢?”
         阳城手下的人说:“刺史闻判官来,以为有罪,自囚于狱,不敢出。”俺们老爷把自己关进监狱里了。这简直是“翘骚”的节奏啊,是“弄讼”我们调查组的人嘛,对抗调查组。搞得判官反倒不好意思,只好去监狱里探监他,还好言相慰:“使君何罪?某奉命来候安否耳。”我不是来查办你的,只是来看望您!气不得恼不得,还得说客气话。
         可不管判官怎么劝说,阳城这根筋就是拉不直,死活不肯回衙门,而是住在接待判官的宾馆外。大街上不知是谁家扔了一扇破门板,阳城就装疯卖傻地吃住在这块门板上了。“寝馆外以待命”。堂堂刺史来这么一出,“判官不自安,辞去”,碰到这样一个耍无赖的,判官待不下去,只好打道回府了。
        阳城把自己投进监狱,不顾脸面,自降身价,冒着被处分的危险,目的是为了黎民百姓减少负担。没有像现在一些人,粉饰太平,弄虚作假,不顾基层负担,劳命伤财,应付评议。
        我们评议既要讲求科学合理,也要实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义。更不要以此作为大棒吓唬基层,因此产生新的形式主义。看看历史,学学阳城,我们能领悟一点什么才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