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热浪席卷北半球,意味着什么?

连日来,北半球多地遭遇热浪袭击,气温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数百人因酷暑导致的相关疾病死亡。同时,罕见高温还可能导致林火等次生灾害。有观点认为,这一轮致命热浪是气候危机的明确信号,若不采取行动,这种毁灭性的极端天气或在2100年前成为常态。

罕见热浪来袭

连日来,加拿大西南部地区气温高达47摄氏度左右,创下当地历史最高纪录。罕见高温使医院急诊数量激增,数百人因酷暑导致的相关疾病死亡。

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首席法医莉萨·拉普安特近日表示,热浪席卷期间,该省报告719人“意外和突然死亡”,远高于往年同期。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村,6月29日最高气温达到49.6摄氏度。而在往常,当地六月最高气温仅在25摄氏度左右,大部分居民家里没有安装空调,房屋设计以“保暖”为目的。

除了高温,利顿村还面临着另一大威胁——林火。近日,一场迅速蔓延的林火把该村大部分地区烧成了灰烬,迫使村中及其周边地区数百人逃离。

另据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目前已发生240多起林火,其中大部分仍在燃烧。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气象学家乔纳森·鲍说,高温是引发频繁闪电的原因之一,而闪电可能引发林火。

同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近日警告,天空中的热高气压区域停滞不动,“热穹顶”现象导致冰川和山上积雪融化,可能引发洪灾。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警告说,气候变化将使热浪来得更加频繁和强烈。眼下,这些预警正在成为现实。除加拿大外,北半球多地也在经受“烤验”。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西北部地区同样遭遇热浪袭击,气温达到47摄氏度左右。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显示,一些电线热到融化,路面裂开。同时,高温导致供电紧张,天然气价格暴涨,多地进入干旱状态。

在俄罗斯,莫斯科6月23日最高气温达到34.8摄氏度,创下历史新高。西伯利亚农民正在努力挽救庄稼,以免其在持续的热浪中死亡。

即使在北极圈,温度也飙升到了30摄氏度。6月20日,西伯利亚的一个气象站录得38摄氏度的气温,世界气象组织正在核实北极圈以北地区的气温是否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印度西北部,数千万人受到热浪影响。印度气象部门6月30日将首都新德里及其周边城市列为“极端高温”状态,当地气温持续在40摄氏度左右,比平常高出7度以上。在拉贾斯坦邦等地区,高温也使农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在伊拉克,近日气温飙升至50摄氏度以上,加之电力供应趋紧,政府宣布7月1日在包括首都巴格达在内的几个省份实行公共假日。

专家表示,很难准确地指出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联系,但热浪同时席卷北半球多地不太可能是巧合。

“我们目前看到的高温前所未有,不仅仅是几度之差,而是完全打破了纪录。”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首席执行官利兹·本特利(Liz Bentley)说。

气候变化是推手?

是什么让这些原本环境宜人的地方面临“炙烤”?

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的气象学家朱达·科恩(Judah Cohen)说,太平洋西北部出现的荒谬温度一方面被认为是“黑天鹅事件”,另一方面符合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自2015年以来的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年,2011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英国气象局气象学家尼科斯·克里斯蒂蒂斯(Nikos Christidis)表示,研究发现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北美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创纪录的高温和如此炎热的6月。

克里斯蒂蒂斯说,过去,如果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极端高温“每几万年才会发生一次”。如今,这种情况大约每15年发生一次。如果温室气体继续排放,这种极端天气在下一个世纪之交之前,每一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

敲响“警钟”

科学家们表示,北半球近来出现的热浪应该为世界各地的决策者和政治家敲响“警钟”,尤其是在英国将于11月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际。

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人承认,气候变化是导致许多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热浪和风暴的原因之一。美国总统拜登6月30日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极端高温和长期干旱的危险交汇。我们看到野火强度更大,移动速度更快,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以往。”

尽管美国、英国和一些欧盟国家的领导人最近做出了相关承诺,但许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说,这些承诺仍不足以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

“这是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和加拿大西南地区有记录以来最致命的天气。加拿大极端高温和毁灭性火灾造成的损失和绝望提醒人们,随着气候危机加剧,还会发生什么,”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国际气候外交经理埃迪·佩雷斯(Eddy Pérez)说。

“加拿大正在经历历史性的气候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同时,在应对危险的气候变化方面,加拿大却没有尽自己应有的责任。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加拿大仍在考虑扩大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直接原因。”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陆依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