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畏于匡(9-5)
相关推荐
-
但有使命盈于怀——《论语》悟读【207】
但有使命盈于怀,此心坚定不惧难. <论语>第九篇第五章: [原文] 子畏(受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 ...
-
【第341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6章》“下学而上达”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6章>"下学而上达"是何意? 14·36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q ...
-
【第207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5章》“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何意?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5章>"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何意?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 ...
-
孔子的绯闻尴尬
孔子好色吗?在论语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女人,但是南子是个例外.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以风骚艳丽闻名于世,估计她也是孔子的一个粉丝.孔夫子来到卫国,南子就说:"四方之士,想要与我老公做兄弟的 ...
-
儒学究竟是不是宗教?(下)
编者按 儒学是"学",还是"教"?如果是"教",那么,它是"教化"之"教",还是"宗教&q ...
-
张学智: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
摘要:如果对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作鸟瞰式勾勒,可以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对周文疲敝的不同应对之道.儒家主张对周文进行损益,奠定了温和政治和士大夫精神修养的基础,并确定了中华文化的经典系统.墨家用俭约. ...
-
拯救人类,只能是老子道学,不可能是孔子儒学
来源:徐胜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c547700102ym1v.html 道学文化是人类的福音--答友人 xxx: 你好!谢谢你向我推荐钱穆的<中国 ...
-
素说《论语》:子罕篇(五)
素说《论语》:子罕篇(五)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人围困于一个叫"匡"的地方,源于一场误会,当 ...
-
论语:子畏于匡(11-23)
孔子和弟子颜回感情深厚,愿意同生死共患难.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后,迟迟未见颜回,非常焦虑,担心他遭遇不幸.死于非命.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 ...
-
论语连载(290)《先进篇》第23章,“子畏于匡,颜渊后”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r)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原文朗读] [注释] 子畏于匡:春秋时卫国 ...
-
《论语别裁》
《论语别裁》
-
《论语·述而篇第2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面貌?
7·2 子曰:"默而识(音zhì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读四声,记住.厌:厌烦.满足.诲:教育,引导.倦:疲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孔子这句话的 ...
-
学习的力量一小磊学《论语》 之“升车,必正立”
[原文]10.16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白话译] 上车时,身体一定先站直,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内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指点点. [注] 绥:上车时扶手用 ...
-
辛丑重读《论语集注·读论语孟子法》读书心得04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此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 ...
-
学习了《论语》,旅行都不一样了|听友心得
山东服务区:孩子去点餐问售货员阿姨哪种饮料好喝,阿姨说饮料对小孩子不好,哪种都不适合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圣贤文化滋养的城市的人们,让我爱上这里.突然有个想法等我退休了,也来这里生活,偶尔可以上山去感受 ...
-
万千思维输中庸——《论语》悟读【340】
塑脊梁中不偏,立德行庸不易.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