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两晋奇人:周伯仁、邓伯道、卞望之

文◉杜若东

历史长河永是流逝,大浪淘沙,总会留下一些奇人异事,惟其奇异,才让我们铭记住了那段历史。历史不是小说,但有时却比小说更有想象力。这些奇人造就的异事,在当时就足以惊世骇俗,即便在当下依然震撼人心,他们的事迹会永远流传下去。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或许会褒贬不一,或许会毁誉参半,相信历史和人心总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裁判。不管怎样,在那个艰难的世事里,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两晋时期,是一个玄学盛行的年代,士大夫行为放浪怪异,自视超逸,名教成为唾弃的对象,竹林七贤可谓天下闻名,他们在佛老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一代玄学泱泱可观,但学术上的深刻总代替不了政治的荒疏,却落得个国破家亡,衣冠南渡的命运,此所谓志大才高,空谈误国。在这样一个时代,却有一些个奇人,他们做的异事,令他们脱离流俗,而在历史的星空里熠熠闪光。

1.周伯仁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发出这由衷忏悔而深深内疚的是王导,东晋的大官僚。王导因堂弟王敦叛乱受到牵连,王导想面见皇帝请罪撇清自己。恰好皇帝身边的红人周伯仁晋见皇帝,王导就让伯仁给自己说说情。伯仁没有理睬他。后来,伯仁见毕皇帝看到王导也没有理睬。其实,伯仁在皇帝面前说了王导的不少好话,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叛乱的王敦得势,向王导征询对待伯仁的意见。在王导的默许下,周伯仁被杀害。伯仁死后,王导在大内档案里看到了伯仁替自己大力开脱的奏章,这令王导痛彻心扉,对着自己的孩子说了开头那番话。

2.邓伯道

有句话叫伯道无儿,含有好人没有好报之意。邓伯道是两晋人,官至太守。后来西晋灭亡,被石勒部俘获,他携妻儿及侄子逃难。路上遇到强盗,妻儿骑乘的牛马都被抢走了,只能步行。为了加快进程,他把自己的儿子扔下,带着妻子和侄儿逃难。他认为自己不能保全两个孩子,弟弟早亡,只有这一个血脉,不能让他绝后。如果自己有幸能够存活,今后应当有子。第二天,他的儿子赶上了他,他把儿子绑在树上,带着妻子和侄儿继续逃难。后来,逃难结束,可以安定下来了。邓伯道又做了太守,受到地方百姓的爱戴,但终于伯道也没有生儿子。

3.卞望之

东晋大臣卞望之,为人正直敢言,不畏强权,反对浮夸不实的时俗。当时王导身为司徒因病不参加晋成帝的登基仪式,卞望之责备他身为社稷重臣,不能请假。结果王导带病乘车而来。大臣有人以父命难违,拒绝皇帝的任命。他在奏章中严词指责,大义凛然,最终迫使两人上任。有人说他总是不能闲适安泰,别人高谈阔论,而你嘴里却像含着瓦砾和石子,不是太辛苦了吗?卞望之回答说,你们这些人争相标榜道德,崇尚风流,那我就只好做个浅陋鄙薄之人了。他曾评价司空郗鉴说,侍奉君王和上级时刚直方正,却喜欢属下对自己阿谀奉承;在自身修养方面廉洁忠正,却在财物方面斤斤计较;自己喜欢读书,却嫉恨别人有学问。当苏峻叛乱时,他建议庾亮不要召苏峻进京(建康,今南京)授予官职,这样容易提前激起苏峻叛乱。庾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苏峻叛乱时,卞望之率军征讨,自己和两个儿子卞眕、卞盱俱赴国难,战死疆场,一门忠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