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95章)

(0)

相关推荐

  • 唐朝有多强大?毁灭性的“安史之乱”后,还能延续150年!

    "盛唐带来的自信与包容,文化和成就,终将被每一个中国人一次又一次提起,一次又一次梦回盛唐!" ◆ ◆ ◆ 来源 | <唐人时代>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二十八:唐高宗李治驾崩

    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二月二十一(己卯),一代名将薛仁贵去世.四月二十七(甲申),官军平定了绥州步落稽人白铁余的叛乱. 五月初三(庚寅),唐高宗李治准备临幸芳桂宫.在前往合璧宫的路上遇到大雨,只好返回 ...

  • 李采陵:回荡在泰山之巅的千年钟声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值此春节 ...

  • 历史上泰山封禅的皇帝只有六位,他们做了什么?

    泰山封禅,在元朝之前一直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荣誉,皇帝们虽然都对泰山封禅心向往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的四百多位皇帝中,真正实现泰山封禅的只有六位. <史记.封禅书>中写道:&q ...

  • 这女人太厉害!唐高宗封禅泰山,表面风光,背后全是武则天的算计

    公元666年(唐高宗麟德三年)正月初一,唐高宗携皇后武则天及宗室.百官前往泰山行封禅礼.望着华丽显赫的皇室仪仗,络绎不绝的官员随侍,一须发尽白的老者热泪盈眶,对周围乡民说:"我年轻时,太宗皇 ...

  • 唐太宗贞观之治千古流芳,可他几次想泰山封禅都未果,为什么?

    今人模拟的封禅大典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隆重祭祀天地的礼仪.这一礼仪起源甚早,大约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封禅>记载,远古时的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曾行此礼.不过,这一记载可能并不准 ...

  • 从秦朝起皇帝们都到泰山去行封禅礼,武则天为何偏到嵩山去封禅?

    说起武则天来,大家都不陌生,她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她不惜标新立异,变革宗庙.明堂.封禅诸多传统礼制.她称帝前后,曾对封禅礼制多次变革: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唐高宗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237章)

    当崔希逸向王维吐露这件不敢和外人道的心事后,心里好受了许多.王维也感动于崔希逸对他的信任,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很大,下设赤水军.健康军.玉门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9章)

    第199章 烫手山芋 这天,当武玉娘蹙眉告诉李林甫,张九龄拒收紫竹席,武惠妃很生气时,李林甫哈哈大笑道:"这很意外么?我早就知道会是如此!" 武玉娘一脸不解道:"既然你早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191章)

    第191章 侍郎拜相 咸宜公主的婚事定了后,735年春天,武惠妃开始操心李瑁的婚事. 这日,李林甫让武玉娘进宫捎话给武惠妃,为了彰显寿王的地位,寿王所娶的女子宜出自崔.卢.郑.李.王等世家大族,李林甫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0章)

    高仙芝并不知道,洛阳城破后,封常清写好了表文待罪,苦于一直没有机会送呈皇上.临刑前,他交给边令诚,请他务必送呈皇上. 边令诚不以为然,随手扔到了一边.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在军中无聊,让陌刀手把封常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9章)

    高仙芝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能想到的是,皇上会因为他和封常清退守潼关而发怒,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皇上会因此要他们以死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在李隆基身边煽风点火.火上浇油,他就是和高仙芝有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07章)

    潼关守住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然而,高仙芝却隐隐感到不安. 在他决定将5万大军撤回潼关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不经一战就放弃陕郡,皇上会怎么看他?他如何向皇上交代? 但是,当时危在旦夕的情形容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