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年龄悬殊大,性格天差地别,说话却惊人一致:就按他说的办
相关推荐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前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争的炮火总会弥漫在中华沃土之上,曾经的战争时木石,是为了争夺领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后来的战争就是刀光剑影,是为了君王的利益,是为了 ...
-
刘伯承晚年卧病在床,向华国锋提了个请求,若不答应绝不进八宝山
1986年10月7日骄阳不再炙热,秋风席卷北京,一代英烈刘伯承元帅最终还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10月14日是刘伯承元帅的追悼会,前来参加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刘伯承的挚友邓小平.邓小平默默三鞠躬后, ...
-
打襄阳,疯子王近山不按常规、一反惯例,撇山打城后杀敌措手不及
乘隙捣虚,就是要会钻空子,打击敌人的弱点,关键是要发现何处何时有隙可乘.1948年夏,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后,经过半年的机动作战,撕毁了蒋介石在中原地区的防御体系,大部分兵团守在徐州.郑州等几个孤立的战 ...
-
鲁西南战役简介资料 鲁西南战役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鲁西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进行的一个大规模歼灭战. 国共双方经过一年角逐,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遭失败.随着战争的进程,双方兵力出现强弱消长的变化.国民党总兵力已由战争 ...
-
狭路相逢勇者胜
杀出一条血路 打过汝河去 刘邓大军3路前进.8月23日,东路第三纵队到达淮河北岸:西路第一纵队到达汝南城附近汝河北岸:中路第二纵队主力在新蔡东南渡过了洪河,刘伯承.邓小平率野战军指挥部随第六纵队抵达 ...
-
宋时轮的华野第十纵队与陈唐兵团“貌合神离...
宋时轮的华野第十纵队与陈唐兵团"貌合神离".心在曹营(华野)身在汉(中野)! 一.一本说不清楚的"糊涂账" 1.1947年8月,宋时轮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国民 ...
-
淮海战役,粟裕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为何唯独没提刘伯承?
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第一支武装力量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大兵团战役的胜利,正是这场震惊中外的世纪之战,彻底决定了蒋家王朝的失败命运,也是这一战迎来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提早诞生. 这场令世界瞩目具有决 ...
-
他是刘邓的爱将,为何被“有意压低10年”,解放前才当上军长?
他是刘邓的爱将,为何被"有意压低10年",解放前才当上军长? 周希汉打了一辈子仗,堪称我军的杰出将领,他戎马生涯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他身上没有一块伤疤:二是他好朋友不多,但与陈 ...
-
陈再道是中原野战军第一勇将,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就功成身退
解放战争中的中原野战军,是由刘,邓两位首长领导的一支部队,故此又称刘邓大军.可以说,中原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一支战功赫赫的王牌野战军.在拥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元帅领导下,先后创造了许多经典战役,其 ...
-
滑县战役,与以往一切作战都不同,刘邓要求:一切行动中讲求秘密
一.权衡态势,相机歼敌 作战,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空间位置,以一定数量.质量的兵力,采取相应的形式和方法展开的.这其中敌对双方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一定数量.质量的兵力所处的关系位置,就是战场态势. ...
-
晋冀鲁豫大军挺进大别山仅数月,为何就被迫分兵,看看对手的手段
编辑搜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从豫北地区兼程南下,连续突破黄河.淮河等多道河流防线,于8月27日抵达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完成 ...
-
刘邓大军5万打30万,扫视众将领无人敢请战,最后一人主动请缨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场大规模内战,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而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中国,更让无数劳苦大众真正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不过,战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但是其 ...
-
迷惑敌人,刺向蒋军心脏的利剑出鞘!
三出陇海路 1947年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了挺进大别山的预备命令.命令规定了3路开进的路线和目标.为着更利于主力隐蔽地突然实施跃进,又令第十一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积极开展攻势活动 ...
-
纪念刘伯承元帅逝世30周年
今天是刘伯承元帅逝世30周年的忌日,特写此文简要回顾他的光辉一生,以示纪念. 刘伯承元帅,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且开始习武,12岁接受新式教育,15岁因父病故辍学务农. ...
-
1948年粟裕避开刘伯承,推荐陈毅、邓政委指挥淮海战役?
1948年粟裕避开刘伯承,为何推荐陈毅.邓政委指挥淮海战役 ? 网名:文史评鉴的网民在头条上发视频<1948年粟裕避开刘伯承,为何推荐陈毅.邓政委指挥淮海战役>.文史要尊重文史,不可信口开 ...
-
解放西藏,为什么派这两个人去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解放提上工作日程.毛主席指示,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刘邓大军来完成.当刘伯承邓小平报来入藏部队的名单时,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大笔一挥,同意. 那么,刘伯承邓小平让哪支部队入藏呢,毛主席痛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