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峪覆云

严陵河西边有一座古庙,是为纪念扁鹊修建的。从古庙往西三四里,有一片原野,被四周的土坡环抱着,原野中散布着一道道沟壑,也散布一块块田畴。田畴中种小麦、玉米、红薯和芝麻,也种桑树、苘麻、高粱和棉花。土坡上长满了刺角芽,沟壑旁长满了刺角芽,田畴边长满了刺角芽,阡陌中也长满了刺角芽。每年的五六月份,刺角芽开出了一朵朵紫红色的花,在风中摇曳着。远远望去,这片原野好似被一团团紫气覆盖着,被一片片红云覆盖着,故而人们把这里称作红花峪。

红花峪中有一眼莾泉,据《郭氏族谱》记载,莾泉口似石磙,泉涌数尺,长流不息。泉水翻涌而去,流成了一条小河,小河两岸生长着灌木丛,河水在灌木丛的掩映下,水光幽暗,泛出淡墨之色,因此人们把它称作黑河。一块块灰白色的石头在黑河中沐浴着,头顶上长着一层青苔,轻风拂过之时,灌木丛的影子不停地在青苔上扫动着,犹如一幅写意画。

一位老农背着犁铧牵着一头老牛,走出耕种过的田地来到黑河边,老牛低着头喝足了水,跟随老农朝着传出鸡鸣犬吠之声的村子走去。叮叮当当的牛铃声中,一位老农就是一头老牛,一头老牛就是一位老农。

一位村童赶着一群羊,走过一孔石桥,蹦蹦跳跳地朝着升起缕缕炊烟的村子走去,踏碎了一地夕阳。他手握竹笛,口中念诵着一首歌谣:“严陵西畔野人家,带水环山云半遮。童叟熙让忘帝力,横纵阡陌裕桑麻。依依柳色牵征辔,冉冉桃夭映晚霞。欲觅富春垂钩迹,春苔白石与平沙。”

这是村里的老塾师教给他们的,老塾师说:写这首歌谣的是清代的一位读书人,他叫崔臬宣。老塾师还说:我们不但要在红花峪中耕种,也要在诗书里耕种,才能把耕读传家的祖训传下去;我们不但要熟知耕种,也要写出诗文,才有可能像崔臬宣一样,把名字留在县志中。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长满青苔的日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