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一)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逻辑的力量单元的第三部分,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本节课我们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第二,运用间接论证,丰富论证方式。
我们先看隐含前提,教材上有这样一则案例: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的呈现逻辑思维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前场的理解论证的关键,这段话是一个论证,思考其表述出来的论据在逻辑上是否足够证明论点,如不能说明存在隐含前提,我们来补写一下隐含前提。
第一个隐含前提是有狗叫就会惊醒睡在马房里的人。
论据二是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板房的人没有被惊醒。
狗看到陌生人就会叫这是第二个隐含前提,论据是狗没有叫。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是先走马的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生成,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在这里学习逻辑中的论证,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思辨的文本时,更有理论依据。为了更好地讨论隐含前提,我们先看看什么是论证,它和我们上面两节课讲的推理有什么不同?什么叫论证?由断定一个或者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锻炼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这就是论证。
论证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方式组成,论点就是其真实性需要加以确认的那个判断。论据就是确认论点的真实性时所依据的判断,论证方式,是由论据到论点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那么论证和推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推理只是断定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或者有或然关系。推理并不一定要求前提的真实性。
论证不只是断定了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关系或者或然关系,而且还要求论据的真实性,由此保障论点的真实性,一个论证,必然同时是一个推理,但是一个推理却不必同时是一个论证,当这个推理的前提被断定为真的时候,这个推理就是一个论证。
如果没有被断定为真,这个推理就不是一个论证,一个论证的论证方式,就是一个或几个推理形式的总和,论证必须应用推理、推理总是为论证服务,论证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补充并甄别隐含前提的真实性?因为在一个复杂的论证中,为了简便起见,论证者常常把一些他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省略掉,但是论证的错误也常常发生在这些被省略的前提上。论证者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不一定事实上就是真实的,同时又由于它被省略了,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它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论证时,应当特别注意哪些前提被省略了他们是不是真实的?
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这个附加组件的推理过程是你父亲是弹棉花的匠人,隐含的前提,如果父亲具有什么样的身份或者属性,那么儿子也就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和属性?所以推出的结论是你也应该被培养成他棉花的匠人。
在这个推论中隐含的前提父亲具有什么身份和属性,儿子也应该被培养成具有那种身份或属性的人,是假的,所以结论自然为假。作家根据他的推论进行反驳,如果前提是真,那么父亲是声音是儿子应该也被培养成绅士,但是你的父亲是绅士,可是你却没有被培养成绅士,所以隐含的前提父亲具有什么身份和属性,儿子也应该被培养成具有那种身份和属性的人,是不成立的。那么结论你也应该被培养成他棉花的匠人,也是不成立的。
在有些推理过程中隐去了前提,也隐藏了推理的错误,我们将隐含前提补足出来,再去理解推理过程,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假是非,我们先补充隐含前提,在分析这个前提的真实与否,由此在判断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真假,前提有多种类型。
这里我们介绍两种,第一种是事实性的隐含前提。比如这句话: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爬30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慢很多。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是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30厘米,恢复论证结构完全正确。
第二个例子,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是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我们知道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这个结论。
第二种是价值性隐含前提,如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这个论证使用了有效三段论的形式,省略的大前提是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小前提白鳍豚是濒临绝种的物种。
那么结论就是白鳍豚是我们必须保护的。
省略的隐含前提,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面对某种包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说明性问题,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可能会有质疑辩难,所以价值性隐含前提在恢复论证结构的过程中,要仔细甄别。
上面的例子,一般不会引发争论。
下面的例子,就有可能引发不同观点,所以要特别注意。
媒体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些负面事件,应该减少报道,我们应该正面引导社会风气,弘扬正气,以鼓舞士气。人们在辩论时,如果不了解对方隐含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人身攻击式的争论。
如果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争论会更有理性。如上面有人不主张公开报道负面事件,隐含的价值观不一定是回避和掩盖错误,而是防止其他人对恶劣社会事件的效仿,是将坏的影响最大限度缩小。那么那些主张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人,也能够理解选择不报道的苦衷,这样的争论才能促进双方的共情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
补充隐含前提,对论证有哪些重要意义?
隐含前提可能被论证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这些隐含的部分会影响论证的结构论点的确立,如果隐含前提为假,整个论证的效率就会降低结论的可接受性也就会受到影响,隐含前提可能具有争辩性,可能有潜在的欺骗性,我们要恢复隐含前提,重构论证过程,以检验论证的可靠性,养成关注隐含前提的思维习惯,既有助于在论证有效性分析中寻找到对方的逻辑漏洞,也有助于我们写作议论文时主动检查自己的论证是否经得起对方的质疑。
下面我们讨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间接论证。
教材列举的间接论证方法有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下面一一介绍第一,排除法,排除法是假定针对某一问题而言,并且只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如果除了所要论证的论点外,其他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能够被否定掉。那么也就证明论点为真。我们先看教材上的案例:
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穷尽一切可能,排除法是根据否定肯定式的选言推理的规则,在全部选言之中,只有当要证明为真的选言 之外,其他所有选言支都是假的,才能确认,还要保证排除的正确,要运用辩证思维对各个选言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此来证明排除的有效性。
第二,反证法,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问题相矛盾的命题,也就是反问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间接论证方法。
我们看教材中的案例:
在进行反证中,只有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才能作为反问题。论题的反对命题是不能作为反问题的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前面在讲概念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已经介绍过了。
如图所示,如黑与白是矛盾关系,红与绿是反对关系。这里再次提醒同学们注意,第一步设立的必须是与原命题矛盾的命题。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这个故事不真实。
设立反问题,假设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下面我们来确定反论题非p假。
论证过程是这样的。如果该患者于睡梦中,心脏病发作死在床上,那么所有人都不会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请注意这是一个全称否定判断,故事的讲述者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也就是说有人是知晓他临死前的梦境的,这是一个特称肯定判断。因此非q。这是什么意思?根据对当关系推理,特称肯定判断为真,那么全称否定判断就假。也就是说有的s是p为真,那么一切s都不是p肯定就是假的了。所以退出非p为假,非p假,那么p就真。这个故事不真实。
第三,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和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归谬法只用于反驳。
为了反驳命题p可以先假定p真,然后尤其推出它所含有的推断q,而q是明显荒谬的,于是就可以通过否定推断q进而否定命题p。归谬法的逻辑,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形式是: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推断的谬误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推断是与实际不符或与已知真理相悖的假命题。
第二,推断可以导出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
第三,推断与其依赖的假定相矛盾。
反证法与归谬法很相似,都是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事,在证明过程中都引进了一个新的前提,都利用了推出矛盾的方法,反证法要证明的是一个命题的真,归谬法要证明的是一个命题的假,正是由于这个语义上的差别,人们在逻辑思维中对反证法和归谬法有不同的应用。
我们先看教材上的案例:
我们看这个论证过程,命题p: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假定这个命题是真的:如果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那么今天日常生活中许多古代成语就都不能说了,如果这些成语都不能说了,那么我们就是半个哑巴。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继续使用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那么我们就是半个哑巴,上面是一个假言三段论,q是明显荒谬的,于是就可以通过否定q,进而否定p。
归谬法的逻辑,根据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形式是这样的: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所以p假。结论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我们再来看一次拓展案例:
归谬法运用的推理法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必定否定前件,即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上面的案例的推理形式如下,如果流行的就是高雅的,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雅的了,并非流行性感冒高雅,非q,所以并非流行的就是高雅,得出结论。
以上结合案例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间接论证方法,现在我们将本节课的内容小结一下:
这节课的作业是:
一,指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分析论证是否可靠。
二,分析下面的案例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