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怨无悔中执着行走(散文)
在无怨无悔中执着行走
作者:瞿金荣
去年,我作为吴江区第三批教育帮扶团队中的一员,去贵州印江县支教半年。回到吴江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支教的思源中学位于印江县城西北山麓,附近有个“书法广场”。书法在印江有着悠久历史,清《即印观风示》中记载:“印人男耕女织,勤而朴。惜字善书者甚众,不负书香之名也。”一代大师严寅亮更是恭书“颐和园”匾额而名动京师,为印江书法史写下了最为亮丽的一笔,也极大地影响了家乡后学。如今,印江书香正浓,墨韵正香,书法文化艺术在印江薪火相继,一脉相承。“书法广场”南面是印江博物馆,身为外乡人,自然要去看看了。原来印江还是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1934年6月,红三军来到刀坝和沙子坡,号召群众参加红军,开展土地革命。10月24日,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与红六军团于木黄会师,开辟创立了湘鄂川黔新苏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为保证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思源支教的这些日子里,我每天都被感动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甚至保安、保洁这些乡农县民,都是那么淳朴、热情和包容,这是梵天净土养育的忠厚。
我们办公室的陈老师跟我说,三年前她班上一个学生春季学期没来报到,电话又联系不上,陈老师就和班上两个学生走了近三个小时的山路才找到这名学生的家。这孩子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现家里又遭变故,父亲不幸离世,因此无法继续上学。当他看到老师和同学时,眼泪一下子决了堤,陈老师硬是把他带回了学校,帮助他完成了三年的初中学业。“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把艾青的这句诗献给所有思源老师。
记得那天我把这份感动发到了朋友圈,一些爱心人士看到了纷纷联系我,表达了想捐助一下印江贫困学子的愿望。其中最小的一个捐助者今年才上高一,她把她三年来获得的奖学金全部捐了出来,虽然不多,但很令人感动。还有一个我以前的学生,直接微信转我3万元,叫我帮助那些山区的贫困孩子。
在印江的半年里,我走遍东西南北各个乡镇,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奔波于大山深处,翻山越岭,带着一份嘱托、一份爱心去扶贫助学。或许,我们每一次的助学只是杯水车薪,但我相信在山区贫困孩子求学的人生沙漠中,能够得到一杯水,一定是弥足珍贵的,而且让他们看到了希望,鞭策他们继续前行,战胜困难。
去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确实很大。如今的印江,山山相连,村村通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祥和平安;土家傩戏处处唱,油纸花伞时时舞。虽然我来印江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我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让我感动的西南边城,我爱这个美丽诗画的印江、文化艺术的印江、红色英雄的印江、发展变化的印江……
“平生林壑性,客宦久羁束。”这是宋代诗人荣咨道《咏邛江》中的诗句,也是我在印江支教的生活写照。“善于心,力于行”,这是印江思源中学的校训,也是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源泉。这半年里,我白天辛勤工作,和思源老师交流探讨,把我们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他们。晚上就把我一天的支教生活、感受或心得写出来发个朋友圈,跟家人、同事、朋友分享互动,聊以慰藉,同时尽量把“多彩贵州”“诗画印江”“感动思源”呈现给吴江的朋友,希望他们也能加入扶贫支教的行列或有机会来贵州旅游,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行走着自己的人生。有时,我们会童真般地为了一个梦而选择远方。不求有什么目的,也不求结果,只是为了一个情结、一个心梦,便风雨兼程,在无怨无悔中执着行走。微风拂面处的怡然自得,风霜雨雪中的起伏波折,其实都不失为一种风景和感动。
2021-06-05